广西农业科学院科研实验大楼项目方案评价与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广西农业科学院科研实验大楼项目方案评价与优化研究

李信

关键词:设计方案;评价模型;优化研究

引言:广西农业科学院是广西最重要的农业科研机构,引领广西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但由于广西属于欠发达地区,农业科研投入长期不足,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支撑产业发展需要。本研究以广西农业科学院科研实验大楼设计方案为例,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实验大楼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和优化完善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为此类方案的评价与优化提供参考。

1工程概况

广西农业科学院科研实验大楼位于广西农业科学院西北侧,南临进出西门的主要道路——农科路,坐拥院内的主要湖面景观,场地内已建建筑有农药中心、植保所、西面相邻微生物所,南面临靠职工娱乐休闲区。科研实验大楼功能为实验楼,总建筑面积约为27670.92m2,由主楼和附楼组成,设一层地下室,主楼16层,三、四层为重点实验室,其余层为相关研究所实验室。附楼共6层,主要使用功能为实验室;主楼和附楼之间通过4层连廊连接,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2实验大楼总体布局

1.1区域设置

建筑场地呈长方形,位于农业科学院南侧,院内一条主轴线居中正对场地中央,在这样的条件下,采用方正并接近对称的建筑形体来最大限度的利用场地,同时也能以方形四周布置交通环线,更好的结合流线形成前广场、建筑、次入口后院空间三大区域空间。

1.2实验楼形体与意象

建筑的体块从一个契合用地形状的方盒子开始,通过“减法”设计手法,逐步切割与分离成应该南低北高、带有中庭大天井的建筑体块,立面设计从两个关键词“科研实验”与“农业”进行意象提取。

在科研实验领域,一线科研工作者对科学无止境的钻研如攀登高峰一样锲而不舍。通过提取“攀登”意象,将建筑体块设计成两个“7”字型,有如一双紧握岩石的手“勇攀科学高峰”之寓意。农业的元素可延伸至大自然的农作物,在建筑立面上采用横竖构件重复排列以产生与生态形象有通感的建筑语言,将生态元素通过建筑语言表达出来,最终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实验大楼的立面造型。

4结果分析与方案优化

为使方案更加完善,提出以下优化完善建议:

在设计文化和经济成本方面。空间形态定位上应进一步提炼出研究特色,应结合该大楼使用意象,尽量考虑实用特色和文化内涵。对于一些造价和维护成本高的人工工程,应考虑重新进行设计或调整,要以低投入、低成本的方式起到优化工作环境的功效。

在方案设计手法和工艺方面。设计应尽可能地考虑与世界成熟实验楼设计手法接轨,多学习国内成功设计手法和工艺,做到既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又有一定的创新。

结论:本文在研究广西农业科学院科研实验大楼设计方案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实验大楼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和优化完善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出设计方案的各因素分值和综合评价分值,对大楼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验证和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威.景观新农村:大楼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5.

[2]张海锋.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建筑规划设计评标中的应用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2009

[3]赵焕臣,许树柏,和金生.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4]冯磊,胡希军.建筑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5(2)11-14

[5]营文娜,张延龙.建筑模糊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3):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