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开导入之门激活课堂主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1

广开导入之门激活课堂主体

吴玉芳

——就"劳动合同制度"一框谈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法

吴玉芳(河北省邢台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邢台054000)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3-89-01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动机原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而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一环就是课堂导入。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有利于创设融洽、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获取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所以,要想激活课堂主体,要想让学生爱上课堂,就从我们老师们的"新课导入"开始吧!现就"劳动合同制度"一框为例,介绍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导入法,其导语较直白且言简意赅,直入主题。导语如":本节课我们学习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比如:劳动合同的含义、内容;订立劳动合同应遵守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的程序;尤其是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重要意义。"本导入法虽然可以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但缺乏趣味性,可能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少用为佳。

二、设疑导入拓展知识

开课前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渴望,使其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地步,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导语如:"我们现在提倡自主择业,订立劳动合同是否与自主择业相矛盾?是否会妨碍人才流动?"通过学生讨论老师总结,使学生明白了在劳动合同订立之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有选择的权利,劳动合同是经过双方的双向选择才达成的协议,所以订立劳动合同与自主择业并不矛盾;订立劳动合同是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和平等自愿为前提,而且合同期满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可以重新选择,所以订立劳动合同不仅不会妨碍人才流动,而且还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经历了有疑、释疑、拓知的过程,从而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当然此种导入法涉及一个"度"的问题,即设置的问题必须难易适度。因为问题过易,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问题过难,好比给了学生当头一棒,使学生信心受挫反而失去兴趣。

三、个案导入感触至深

开课前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促其获取新知。如在讲本框前,我采用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第201页的"好老板的司机与坏主任的秘书"这个故事来导入新课,学生听起来非常认真,而且主动思考、热烈讨论、大胆猜想故事中的司机和秘书各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正是由于这个案例的导入使整堂课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四、小品导入寓教于乐

把现实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例子搬上舞台一一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效果自然会更好。如我班学生开课前在讲台上自编自演了小品《侵权与维权》,真实、典型的社会现象加上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使本堂课出现了真正的"开门红",而且这种激情燃烧了一节课也不止。课后测验,学生对本节知识理解最深、掌握最牢固。也正是这次导入使我对"乐"字思索了好久好久……

五、漫画导入乐中求知

幽默的漫画不但令人赏心悦目,而且还令人深思。如开课前我给学生展示了《法律基础知识》第160、161页的两幅漫画,学生看过、笑过之后,更多的还是对法律的深思及迫切想了解劳动合同相关知识的欲望。

六、视频导入情景交融

本导入法较其他方法来说其优势在于更直观,学生更乐于接受,因为它往往使人处于情景交融之中从而对其感悟更深。如在讲本框前我给学生放了一段关于农民工因未签劳动合同而维权难的录像,看过之后,学生除了气愤、同情之外,还真正体会到了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所以还是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应多采取此种导入法。

参考书目: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唐凯麟蒋乃平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法律基础知识》\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编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