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及临床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及临床应用探讨

邹洪峰

邹洪峰(湖北省随州市中医院4413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与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提高临床用药效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自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瑞芬太尼临床用药的患者300例,对其临床用药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并结合临床病历探究瑞芬太尼的临床效果,另选取300例常规麻醉患者进行对照比较,做好相关资料的记录工作。结果:通过临床分析,瑞芬太尼药理学特性属于三室模型,且对患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系统以及肝肾功能存在一定影响,且本组有2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常规组有29例不良反应,其中瑞芬太尼组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常规组,但低血压发生率要低于常规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瑞芬太尼组手术成功率较高,临床价值显著。结论:综合临床探究资料显示,瑞芬太尼作为新型的μ受体激动剂,具有起效迅速、消除快捷、作用时间短的优点,而且临床可控性显著优于其他激动剂,在临床输注用药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在门诊手术、全身麻醉以及神经外科等手术麻醉上具有更高的实用效果,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瑞芬太尼药理学特性临床应用探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122-02

随着临床药剂学的发展,瑞芬太尼作为新型的纯阿片μ受体激动剂,得到的理论界与临床应用的广泛认可,因其具有起效迅速和消除便捷的优点,在各类手术中均有极高的临床效果,同时并发症较少,使用更为方便,不断成为21世纪最佳的阿片药物[2]。本组探究通过选取自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瑞芬太尼治疗的临床患者300例,对其用药效果进行探究分析,在总结瑞芬太尼药理学特性的同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评价分析。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300例使用瑞芬太尼进行临床手术和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182例,女性118例,年龄11-73岁,其中门诊手术患者120例,全身静脉麻醉患者3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45例,术后镇痛患者30例,麻醉诱导及维持患者50例,心血管手术患者25例。所有患者基础资料、手术原因以及临床病历对本次探究无显著影响,且事先征得其同意后,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评价分析。

1.2方法:根据患者手术类型以及身体差异性,合理加减瑞芬太尼的用量,其中门诊手术麻醉使用量较少,而全身静脉麻醉和麻醉诱导维持用量较大,术后镇痛用药需根据患者疼痛程度与体质进行增减。期间记录所有患者用药的效果,起效时间和消失时间等,同时准确观察患者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治疗,期间采取全程呼吸监测和心电监测,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的安全性[3]。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300例患者,使用瑞芬太尼进行辅助治疗,手术成功率100%,起效迅速,且作用时间短,有利于患者及时复苏。其中2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8例患者呼吸抑制,2例患者低血压,10例患者呕吐恶心,其中3例采取纠正治疗后不良反应消退,其余17例患者自行消退。另选取同期300例常规麻醉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相关比较见表1。

表1瑞芬太尼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手术成功率呼吸抑制低血压呕吐恶心

常规麻醉组30098.7%51311

瑞芬太尼组300100%8210

注:采用瑞芬太尼的患者,手术成功率较高,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比较不良反应中呼吸抑制与低血压的发生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增大,在不断提高手术技能的同时,选择合理有效的麻醉剂也是确保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而在药剂学不断发展的今天,瑞芬太尼作为一种新型的阿片μ受体激动剂逐渐介入临床治疗,而且以其自身的诸多优点,成为最佳的临床麻醉药剂[4]。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不单单局限于门诊手术,在神经外科手术和心血管手术中,都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它起效迅速,而且消除便捷,对患者没有蓄积性,医师在用药时具有更多的可控性,使得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大大提升[5]。本组探究则是通过对在我院接受瑞芬太尼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价分析,在对瑞芬太尼进行药理学分析的同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而笔者结合自身用药经验和分析本次探究结果,将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和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如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高指导。

分析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它会被血液与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代谢,分解为瑞芬太尼酸,其廓清终末t1/2一般为8.8到40.0min,以此仅从药代动力学来看,属于三室模型。而通过本组资料显示,瑞芬太尼起效迅速,血脑平衡时间较短,t1/2为1.0±1.0min,而同期的其他药物,如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分别为6.2±2.1min和6.6±2.3min;而且瑞芬太尼在单次用药后,一般1.5min即可达到药效峰值,而芬太尼需要3-4min,吗啡需要的时间则更长,大约20min左右。同时笔者发现,瑞芬太尼的时量半衰期t1/2cs为3-5min,而且不同于阿芬太尼,瑞芬太尼的半衰期与输注时间无关,后者则会受到输注时间的影响,1min时为1min,而输注4h后则变为60min,并且瑞芬太尼全血浓度下降4/5所需要的时间≤15min。并且瑞芬太尼在患者体内的代谢与各项器官无关,并不会受到诸如肝肾功能衰竭的影响,药物的敏感性与用量也不需要进行对应改变。同时因为瑞芬太尼酸(G190291)的作用微乎其微,其活性以及对脑电图的影响相当于母体的1/4600,因此尽管连续滴注超过24h,其代谢产物也不会产生临床有效浓度。不过对于老年患者,瑞芬太尼的起效速度较慢,对药物的敏感性也较高,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分布容积较小,廓清率也低,因此笔者通过临床用药实践总结出,当年龄>65岁,初始剂量应减少50%,这样才能确保临床效果。

而且笔者发现,合成类的阿片药物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主要是造成心动过缓,而本组探究的瑞芬太尼则具有更强的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应激反应作用,降低皮质醇的分泌;它还可以直接对血管产生作用,增加内皮释放的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的含量,促进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进而造成低血压;而综合来看,瑞芬太尼在麻醉诱导和镇静的同时,能够降低心率和血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剂量依赖型。笔者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发现,当剂量为2μg/kg时,收缩压和心率有轻微的变化,而当瑞芬太尼≤10μg/kg来进行麻醉诱导时,可使血压下降10%一40%,心率轻微减慢,瑞芬太尼和其他药物共同应用时,血压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和明显心动过缓。瑞芬太尼≤5μg/kg时,无组胺释放,在做胸骨劈开时,滴注瑞芬太尼0.1μg/kg/min则能够化解应激反应。所以和芬太尼比较而言,瑞芬太尼可以使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更平稳,同时达到较柔和的降压效果。不过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具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应该合理用药。同时笔者发现,瑞芬太尼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系统的影响均为剂量依赖型,其中对呼吸系统会产生呼吸抑制,上文中已有叙述,此处则着重强调,患者在出现呼吸抑制后,一般停止用药后即可自行恢复,而对循环系统产生的影响,麻黄碱和苯肾上腺素则能够逆转此反应,对中枢神经的影响通过脑电图来分析,也和其他阿片药物相同,即对脑血流和颅内压以及颅脑代谢产生影响,而患者肝肾功能对瑞芬太尼的临床用药影响不大。

而根据本组探究显示,瑞芬太尼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泛前景,首先能够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剂量在0.5-1.0μg/kg,而且可以结合其他麻醉药物进行复合使用,如非心脏手术复合应用异丙酚,而腹部大手术则复合应用一氧化二氮,这样不仅会提高麻醉效果,还会减少插管等不良反应。其次在门诊手术中,能够提高麻醉效率,为手术争取更多的时间,并且提高术后复苏效率。再者在全静脉麻醉和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也可以减少手术刺激,并且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降低不良反应。最后在术后镇痛和心血管手术麻醉中,能够提高药效峰值的时间。

综上,瑞芬太尼作为新型的μ受体激动剂,具有更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珠祥,夏红梅.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及临床应用探讨[J].中外医疗.2008,27(1):29,31.

[2]谭建强,王迎虎,玄光日.瑞芬太尼药效学药理学及临床应用[J].河北医药.2009,31(21):2973-2975.

[3]金海,蒋京京.瑞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3):45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