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教学改革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2

技工学校教学改革之我见

李彤

李彤辽宁工程职业学院112608

摘要:技工学校教学改革核心是打破学科型教学体系。重点放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上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教、学、做”结合,“手、口、脑”并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技工教育在沉寂了近十年后,出现了招生热的形势,面对这种情况,技工学校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惟有“苦练内功”。内功的核心是教学改革,关键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增加学生技能培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才能使技工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级技能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技工教育培训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新设备、新技术,是摆在技工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随着技工教育事业的发展,技工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试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并没完全得到企业的认可,其原因是教材和课程特色不够突出,专业划分过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课程结构及内容缺少弹性,这些自身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工教育的发展。我认为无论从教育思想到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到教学内容及方法,都应有所改进,才能密切结合实际,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打破学科型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技工教育之所以没有发展壮大起来关键是教学体系上的问题,教学沿袭的是学科型教学体系(也就是基础教育、中专教育),它主要有两个特征:其一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其它的实践性环节(如实验、实习)只是作为验证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培养的手段,理论教学是主线,其它都是附属;其二,每门课程的内容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学时太多,实践性环节不足,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并不是应用型的人才。

我们在召开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征求企业厂长对毕业生的意见时经常有企业抱怨:分来的毕业生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适应岗位需要。实践已证明,学科体系的教育思想给职业教育带来许多不适应之处。有识之士提出,必须打破学科型教学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这样的人才,具有一定的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才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人建议: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也可结合专业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设立小企业与经营方面的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

技工学校的课程划分为三类:文化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课程既自成一体,又相互牵连,强调前者为后者打基础。这三类课程很自然地就把技工学校的学习分成三个阶段。被广为推崇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仅是局限于第三阶段专业课这一范畴的课程改革,充其量是一种阶段性的改革成果。这种改革就整个技工教育而言显然是不够的,所取得的效果也远小于人们的期望值。时代呼唤技工学校有一个跨越各个阶段的课程改革。

1.课程设置要淡化阶段性。技工学校第一个学期通常都是文化课一统天下,这在原则上当然没有错。然而,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对文化课有着难言之隐,他们在初中时就学不得法或毫无兴趣,具有“先天”的厌恶情绪;如此一个学期下来,必然要被“逼走”一大批。近年来,学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对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进行改革,俗称“第一印象工程”,即在必开的文化课如德育、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基础上,加开电脑应用和实验这两门极具诱惑力的“动手课”,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与技工学校取得和谐共鸣。此外,开设“综合课”,避免和减少课程重复,既取得了“减负”之效,又迎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综合课”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在不同的情况下包括不同的内容:可以是不同课程之间的“组合型”综合,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拼盘型”综合,如物理和电工学,把通常第一个学期开设的物理课综合到第二个学期开设的电工学中去,也是一个淡化学习阶段性的有益尝试。

2.整合课程内容,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块。有些课程之所以不受学生青睐,一是因为难度大;二是因为枯燥乏味。如果说文化课是因为不合学生口味,不得已通过加“配菜”的方式来平衡,以增强可嚼性而让学生顺利“吃下”的话,那么,要让学生顺利“吃下”基础课,就要设法依样画葫芦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特别注意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实践性或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即使注意到了,也一筹莫展或无法兼顾,这样又如何能吊起学生的胃口?因此,必须对课程有一个实质性的变革!整合课程内容,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块,同时学校要增加教学设备投入,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情趣。

3.课程设置灵活多样。目前技工学校普遍实行的学年制,强调共性的培养,单调呆板的课程结构,强制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我们这些学习程度、个性差异极大的学生而言,很难产生吸引力。因此,摒弃旧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提出以学分制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便成为大势所趋、时代所迫。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理论认为,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前提。所以,不论教学方法如何改,都不能偏离“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一根本目的。目前,技工学校仍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单向教育,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是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历史使命,也是构建21世纪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新的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

1.教法灵活,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举例,可以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知识,使学生在熟知的事物中认识未知,掌握未知;可以把教材上平铺直叙的文字变成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知识,使学生觉得听之有味,从而激发起浓厚的兴趣,由畏难惧学状态进入乐于研究的乐学境界。

2.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务之急,必须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教学,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3.通过提问、质疑,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源于疑问,疑问能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主动寻求答案。可见,提问设疑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途径和方式。

在此提出几点值得重视的问题:

(1)适时提问,强化学生思维。由于技校生的大脑细胞还较脆弱,不宜长时间思维,所以,课堂提问切忌随意性。通常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处提问,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和关键,又有利于集中学生的精力,强化学生思维。

(2)适需提问,调动学生思维。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智力水平也不一样,他们的问题也就有所差别。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就要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来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思维。

(3)适中提问,愉快思维。学生对成功的期望值较高,面对挫折的承受力较差。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难易适中,使学生经过思考能圆满回答,从而享受到解疑的乐趣,激发成就感,进而培养愉快思维,为思维具有“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适当提问,培养创新思维。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制约,思维时容易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习惯于按固定思路去思考问题,从而扼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适当设计一些具有多种答案和多种答题方法的“开放性”提问,使学生养成从各方面多角度认识、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要促进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首先要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营造一种职业氛围,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达到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近年来提出了“一体化模式”、“产教结合模式”等教学模式,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在一些学校建立了技术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装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生产设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做到“教、学、做”结合,“手、口、脑”并用。

其次,技工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必须面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目前,已有为数不少的学校在积极探索教学、生产、市场经营相结合的“产教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既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又是生产者或经营者,这样的师资队伍才是具有职教特色的“双师型”教师。

我们应当对将来技工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课程改革有如下基本思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线开发课程;以模块的形式组合课程;课程综合化,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实用、够用为度;课程整体优化,以夯实文化、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为基点,实现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