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团体咨询提高大学生人际技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运用团体咨询提高大学生人际技能

杨斌

杨斌(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012-02

摘要: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人格成长的重要途径,人际技能是大学生未来职业适应的必备技能。大学生怎样提高人际技能?本文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团体咨询提高大学生人际技能的有效性。

关键词:团体咨询;人际技能;大学生

一、团体咨询是提高大学生人际技能、提升素质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人格成长的重要途径,人际技能是大学生未来职业适应的必备技能。大学生人际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与个体的早期经验、个体认知、家庭教养方式、个体个性、人际交往技方面能都有关系。其中人际交往的技能是从知到行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通过课堂和实际生活中的训练、情感体验来逐步接受的。用团体训练的方式,让同学们在体验中学习人际技能,在学习中感受人际技能,在感受中提升人际技能。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人际技能都会逐步提高,但也有些同学由于一些客观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了心理误区,以致出现像自卑、孤独、嫉妒、报复等人际关系敏感问题甚至人际交往障碍等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同学消除这方面的障碍提高人际技能呢?笔者认为团体咨询是提高大学生人际技能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人际关系敏感或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同学效果更显著。

团体咨询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在团体咨询创设的团体氛围中,可实现素质教育方式从单一性到多样性的转变、评价性到共情性的转变、强制性到自主性的转变的三大转变,有效提高大学生人际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团体咨询提高大学生人际技能之实践

大学生处于青年后期,与闭锁的矛盾心理也日趋独立,对成人世界固有的观念会有本能的排斥。因此,学生之间交流自己观点很重要的一个途径便是朋友,朋友的支持和影响对于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团体咨询中成员之间的朋辈交流为大学生搭建了互相交流沟通、支持的平台。人际关系敏感或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同学普遍缺乏主动交往意识,针对这一现象,运用团体咨询的原理,设计了以下“人际技能训练营”。

(一)团体人员的甄选方案设计和实施。

以“魅力训练——-你想提升你的人际能力吗?”为题,面向全院同学招募26人志愿者(10人一组,分三组,其中4人由笔者安排心理协会人际能力强的同学)。报名人数200余人,必须在其中进行团员的甄选。甄选方案笔者选用的是隐含的人际关系敏感测试的SCL-90(身心症状自评量表)量表。SCL-90共有90个询问题目,其内容涉及感觉、思维、情绪、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这90个题目中隐含着10个因子,其中有关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的共9题,它们主要是指某些人的不自在感与自卑感,尤其是在与他人比较时更为突出。自卑感、懊丧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明显处不好的人,往往是这一因子的高分对象,与人际交流有观的自我敏感及反向期望也是产生这方面征象的原因。把这9题从SCL-90量表中选出,编制成甄选的题目。那么它的信度、效度怎样?这个问题,这样做是有实践依据的。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时曾经用过SCL—90量表,在测试结果中显示人际因子得分高的同学,笔者都一一找他们进行进一步诊断性访谈,被访谈的同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人际敏感性的问题,说明用有关人际因子的9道题来甄选同学是否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是可行的。

根据测试结果,原则上应该选总分在27分以上、平均分在3.0以上的同学。因为SCL—90量表是单个因子测试结果在3分以上的同学,就进入心理健康不良症状的预警人群。但因为总分在27分以上的人数远远超过我们招募的26人,所以笔者选择的是总分由高到低分值在31.59—32.76-之间的同学入选我们训练营。

组型设计说明:一组、二组的组成是10人,其中8人甄选而来,另外2人是由笔者安排心理协会人际能力强的同学(其他同学并不知道)。三组:10人全部由甄选出来的同学组成。这样的组型设计,主要是为了对比研究。

分组方式:根据同学自评分数,从高分往下选,选择26人,按分数S分布在三个组中:

一组:8人甄选而来,2人是另安排进去,人际技能较强;

二组:8人甄选而来,2人是另安排进去,人际技能较强;

三组:10人全部由甄选出来的同学组成。

(二)团体训练阶段。

团体训练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建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

(1)建立阶段。

1.本阶段特点:定向和探索

-领导者检查团体气氛,促进成员相互熟悉;

-成员了解团体规则、内容和学习如何参与团体;

-成员表现社会接受行为;承担较少风险;做实验性的探索;

-如果成员愿意表达,容易出现凝聚力和信任感;

-成员关心他们是否被接纳或排斥,以确定在团体中的位置。

2.训练框架:

第一次主题为:初相识,展示自我。预期作用:让大家认识彼此。

(2)过渡阶段。

1.本阶段特点:处理抗拒

-成员挣扎于是否旁观还是投入团体中争取控制权力;

-成员体验到彼此间的某种冲突;

-检验领导者和其他成员,确定团体是否安全;

-检验某些争取控制权力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或领导者的矛盾冲突。

2.训练框架:

第二次主题为:体验交往的快乐。预期作用:让大家知道交往的好处,促进学生的交往动机。

(3)工作阶段。

1.本阶段特点:产生凝聚力

-有很高的信任和凝聚力;

-团体内沟通流畅;

-领导者的功能被成员所分担,成员自由地、坦率地彼此交流;

-成员愿意冒险表露令人畏惧的内容,使别人了解自己,把他们想要讨论和关心的个人问题带进团体。

2.训练框架:

第三次主题为:主动出击,关注他人。预期作用:让学生体会建设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如要主动展示自己,同时要懂得关心他人。

第四次主题为:学会表达和宽容。预期作用:希望学生体会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如敢于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能宽容别人的一些不足。

(4)结束阶段。

1.本阶段特点:

-对分离可能会有些伤感和焦虑;

-预见团体即将结束,成员往往会退缩而不再以热情参与;

-成员正在决定他们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

-担心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他们在团体中经验到的东西;

-成员可以评估团体经验。

2.训练框架:

第五次主题为:心灵雨,活动回顾。预期作用:对训练做一次回顾,引发学生思索五周来自己取得哪些改变和进步。

(三)训练成果分析。

(1)训练前后两次测试结果客观对比。

组别训练前平均分训练后平均分

全体成员3.532.43

第一小组3.562.25

第二小组3.642.31

第三小组3.512.75

注:教师排入的2人未包括

(2)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1.从参加团体训练营前后团体成员的人际关系因子的测试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同学因子分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可见人际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由于是志愿报名,甄选而来,被选到的同学都十分珍惜机会,从心理上做好了认同团体的准备,有一种归属感。

3.在人际的互动中模仿别人积极的行为,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得到指导教师鼓励、强化。

不足与反思。

1.由于招募人数的限制不能更多人际技能高的同学参加到训练营中来第三组气氛有时不太活跃。

2.由于活动指导老师少,有时不能完全对每一个同学在团体中的不良人际心理行为作技术化处理,对训练营结束后与同学的联系与交流时间较少,第二次训练时有两名同学从团体中退出。中间有补进的同学,有些难以融入团体。

3.结束以后人际技能从团体到现实生活的迁移有时会受到助力。

参考文献:

[1]樊富民.团体心理咨询[M].2005年5月版

[2]黄秋燕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杨斌,女,(1967-),硕士,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近10年,有丰富的团体心理咨询、个案咨询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