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生成,精彩纷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1

捕捉生成,精彩纷呈

吕敏崔卫国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吕敏崔卫国山东省寿光市第二中学262713

摘要:动态生成教学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它要求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现时生成和解决预设中所没有的新问题,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有效的生成需要教师通过精心备课做好预设,使教学活动有序地展开。

关键词:生物教学预设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奥秘的科学,但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却存在“教教材、教答案、教解题”的现象,偏离了学生学习的生命世界。课堂上,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生命活力没有得到彰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及时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从而让课堂精彩纷呈,让课堂成为彰显学生生命活力的舞台。

一、精心预设,让学生通过尝试促进生成

预设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前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教学前期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最终表现在课堂上。预设是必要的,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但是,过分强调预设和教案,必然使课堂教学变得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制造动态生成的节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最终达成预设目标。如在讲授“DNA半保留复制”一节课时,让学生先通过讨论,推测与假设复制的三种可能方式:1.全保留复制方式;2.弥散复制方式;3.半保留复制方式。教师先介绍梅赛尔—斯特尔的半保留复制实验,并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实验,解决相关的问题:1.如果是半保留复制,亲代的DNA分子复制后得到第一代DNA和第二代DNA的组成是怎么样的?用图解表示出来(学生活动:让学生用纸和笔画出DNA链并分析)。2.你如何识别DNA中的哪一条链是母链、哪一条是子链呢(启发学生采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3.用什么技术或方法来证明实验的结论是正确的呢?4.如果对每一代的DNA进行离心分离,实验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呢?(用图解表示)?有了这些预设的问题,指向更明确,教师可以非常从容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明确学习目标,使教学活动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可以很好地达成科学方法教育、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等教学目标,即实现了有效的生成。

二、捕捉时机,巧用动态生成性课堂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与人交流互动的过程,课堂许多事情的发生和发展都会使教学产生难以预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动态生成性课堂资源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双边或多边互动时产生的课程资源。例如,在讲授必修3“神经调节”中反射弧知识时,我看到一位男生一直在低头开小差,就请他起来说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他对我的突然“袭击”有点意外,瞄了一眼课本,随口答道“发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刚回答完,周围的同学都笑了,他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并没有立刻批评他,而是顺势向他和其他同学抛出了下面的问题:“中枢神经和神经中枢是一样的吗?如不是,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接下来,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不仅把那位同学“拉”回了课堂,同时还让其他同学对中枢神经和神经中枢的联系、区别加深了认识。

三、预留教学的空间,促进精彩生成

学生才是生成性教学的主体,教师更多地承担的角色是指导和引导的作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遐想、深思,让教学过程可以更好地生成。归根结底这种教学方式是要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因噎废食、“消化不良”。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同时也要注意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讨论、消化的空间和时间。授课结束并不等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要让学生真正彻底地掌握知识,这才是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高中生物生成性教学中,可以在课堂教学任务结束后,给学生预留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主动地提出关于课堂内容中他们疑惑和感兴趣的内容。这些问题的解决会帮助他们增强记忆和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基因遗传的教学中,除了书本上的和教师预设的一些与遗传相关的情境,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生活中、身边的遗传基因的例子,自己去讨论分析其中的原因。

四、及时的引导和总结

任何的教学形式都需要及时的归纳总结。在动态生成教学中,由于学生参与到了教学中,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生们会有很多的感触和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对所教所学的内容加以整理和总结,促使学生们把在讨论和学习中感触到的内容升华为知识,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一步的生成,以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