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徐晓飞

徐晓飞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还数学课堂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数学课堂充满灵气、充满生活气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少讲”,鼓励学生尽可能“多说”。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平等合作;交流沟通;倾听理解;点拨赏识;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数学是一门充满理性、智慧的学科。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太多地注重教师的满堂“说”,学生获取的只是知识的简单记忆和模仿,数学课堂成了单纯的知识传递场所。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最珍贵的好奇心、想像力、独特性、创造力日渐流失,课堂教学变得黯然。新课程要求我们还数学课堂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灵气、充满生活气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还说话权利于学生,还表现展示观点和才能的机会于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少讲”,鼓励学生尽可能“多说”。

一、教师“少讲”是数学课堂“活”起来的前提

1.哪些内容可以“少讲”?

(1)超越学习要求的“少讲或不讲”。学习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是逐渐积累的,教学目标拔得过高,超过大部分学生的接受水平(只有少数学生能接受),即使教师花了大量时间讲解,多数学生还是听得一知半解,甚至觉得“云里雾里”,这样的教学不切合学生的实际,超越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应该少讲;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还是按照老教材的编写来组织教学,把一些新课程考纲中已经删去的教学内容还在课堂教学中补充进去,这不是“穿旧鞋走老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的讲解更显得毫无意义,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不讲。

(2)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少讲”。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的知识才扎实。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上给出的教学事例和解题过程做一一解释,那只能算是一种低效的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虽然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对数学的感悟,差异更明显。但如果学生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那么在宽松的氛围环境中,学生将学得更主动,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会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感。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定义和通项公式时,学生已有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学习基础,这两者的理解完全相同,通过类比,放手让学生独立去解决,教师只要注意作业反馈,作适当小结即可。

2.“少讲”并不是“不讲”

(1)抽象的概念要讲。数学中的概念较多,有些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的,如立体几何中的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还有的概念在初中就学过,如统计中的中位数、众数、平均数、方差等,这样的概念无须多讲。而有些概念较抽象,如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导数的定义等等,这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甚至从未接触过的概念,教师一定要讲清楚。

(2)方法要归纳。数学中的计算、推理、论证题较多,公式、定理、法则运用较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价值的、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练习题,让学生讨论、探究,在学生初步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提炼、归纳,形成能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3)难点要点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引导、点拨的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课堂中点拨要“巧”,要拨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拨在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拨在学生渴求知识时。

二、学生“多说”是数学课堂活起来的关键

1.哪些内容需要多说?

(1)应用题要多“说”。数学新教材的编写,较显著的特点是通过实际问题创设情景引入。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说每个实际问题意思,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列举一些实例。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的科学和人文价值。

(2)思考过程要多“说”。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而是主体的主动建构。就同一个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生活背景和个体经验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数学课堂教学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结果有条理地“说”出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倾听,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不管“说”对“说”错,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是赞许、纠误。

(3)反馈评价要多“说”。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同学的回答,说出自己的思考,甚至进行辩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看法,取长补短,思维的灵光在一次次的交流和辩论中得以升华,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倡导共同进步。

2.注意“说”的方式

(1)从“独立说”到“同桌互相说、分组讨论说”。教学中,凡是学生会说的,都应让学生自己说。一般先让学生独自说一说思考过程,把思路理一理,做到“先想后说”。如果学生独立说有困难时,同桌间可以互补,小组意见可以集中,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2)注意两个“结合”。以学生“多说”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必须注意两方面的“结合”。一是结合教师的“讲”进行,这里的“讲”是指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二是结合教学内容,并视内容的难度、个体的差异,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说”的环节,可以对不同个体灵活设置“说”的难度,从而提高“说”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热情。

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这是新课程理念最生动的表述。只有学生成了主角,课堂才能真正活跃起来,才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堂。

作者简介:徐晓飞,男,1966年7月出生,1989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铁四局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从教至今,一直从事高中毕业班数学教学、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工作,在《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数学通讯》等杂志发表过多篇论文,荣获合肥市包河区“教学能手”称号。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铁四局中学

邮政编码:23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