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1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蒋兴生

湖北省咸丰县朝阳寺镇民族小学445615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质疑问难,激发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因而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课前质疑

在语文课前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质疑。我在上每节语文课前让学生自学质疑。学生通过主动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主动寻找疑问,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解决。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探究。

如教学《穷人》时,问学生:“预习了课文你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渔夫一家生活很苦,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孩子呢?”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再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学生表现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如学生预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后,学生提出:“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弄清溪流的宽窄缓急变化,弄清溪流和双龙洞的变化,使学生明白“山势”的变化引起了“溪声调子”变化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时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2.质疑拓展

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发表独具个性的意见,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凡卡》一课时,学完了课文,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质疑。一位学生提出:“爷爷如果收到凡卡的信会来接他回家吗?”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各抒己见。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开启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大胆求异,促进创新

许多同学解决问题一般按常规思维去解决,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去思考,以取得成效,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例如《将相和》这课中的“完璧归赵”这一故事,蔺相如本是保护和氏璧的,为什么他却要举璧撞柱呢?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按常理保护和氏璧是行不通的,只有反其道而行之,反而赢得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由此可见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三、丰富想象,引领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在教学时充分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扩写续写故事

扩写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在诗词教学中,每首诗词都可以根据内容让学生编写。

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后让学生进行扩充想象,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想象,续写想象作文。

如《凡卡》教学后,以“凡卡寄信之后”为题让学生进行想象作文。通过扩写、续写想象,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图画描绘想象

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画出来。这一过程深入体会课文语言,培养想象。

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课文对“金鸡叫天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但没有插图。因此,我让学生按课文描绘,用图画描绘表现出来。后面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子弹琴”这三块奇石,书中只说明了名称,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并将其画下来。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理,创新也是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的首要意识。树立创新意识就意味着不是重复走别人走过的老路,也不是别人教材或资料的复制与粘贴,而是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的另僻蹊径的首创的教学行为和科研实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在继承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注重探索创新,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从而实现由教学的创新和学生能力的提升,让教学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