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迟暮、贤人失志的忧虑和感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美人迟暮、贤人失志的忧虑和感伤

魏衍杰

关键词:美人迟暮;贤人失志;语文教学

200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课选录了屈原《离骚》的开头几章,作者叙述了自己高贵的出身、非凡的才能和高洁的情操,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微、政治混乱的忧虑与自己存君兴国、忠贞不渝的抱负,其中第五章有这样几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一词,课文注释上说是指楚怀王。以这种注释来理解,那么“美人迟暮”则是诗人担心怀王一旦衰老,楚国将无法改变目前存在的“秽政”,无法“修明法度”、“授贤与能”。因此,诗人呼吁楚王应趁着壮年,及早改弦易辙,实现楚国的巩固与强盛,这样解释,自然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但是,如果结合课文乃至《离骚》全文,我们将会发现,为什么屈原正叹惜着“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即自己年岁渐长,理想落空,突然又转移到担忧楚王衰老上去呢?从结构上来说,中间的连接是否有些勉强呢?而且全诗在称呼楚王时往往用“君”、“灵修”等词,“美人”一词在这里指代楚王,是否有些变化呢?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对“美人”一词的解释,当然也有同课文注释一致的。但相当多的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解释。如刘永济在《屈赋音注详解》释道:“望美人之迟暮,怨年既老而不得用其所学,如草木之凋落也。”清代纪晓岚认为:“美人以谓盛壮之年耳”。马其昶则解道:“美人,泛言贤士”。另外,如钱澄之认为:“美人自况为是,臣之于君,犹女之于夫”。胡念贻《楚辞选注及考证》解释为:“美人,屈原自指,迟暮,喻衰老。”显然这种解释就更明确而具体了。

由此可见,课文中的“美人”一词,历来有两种解释,除可指楚王外,另一种普遍的理解,则是指屈原自己,笔者认为,这后一种解释,理解起来显然会更容易、更方便一些。

从《离骚》全文来看,屈原不只一次把自己比作美貌的女子,把君王比作男子,把奸臣小人比作男子周围的一群善于妒嫉和争宠的“众女”。“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是指诗人超凡脱俗的品质情操,也正是爱美的体现。“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这是把楚王对自己的始而信任、继而疏远比作男子对女子订下婚约,后来又另有他心。字里言外,含有对怀王的埋怨与责备。“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这是把奸臣小人如靳尚、上官大夫等对自己的毁谤与排斥打击比作女子对自己的嫉妒。凡此种种,表明屈诗中把自己比作美貌女子,把君主比作男子是一个常例,如若单单把“恐美人之迟暮”之“美人”解释为“楚怀王”,显然是前后相悖,难以理解的(正因“众女”嫉妒、君主疏远,诗人才会产生“美人迟暮”之感)。而且,屈原在《离骚》一诗中,还多次表达了及时建功立业、上下求索的愿望和对岁月流逝、功业未成、人生易老的忧伤与苦闷。“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这是自己时当壮年,对楚国的命运还有一丝希望,渴望振兴楚国,挽救她的前途。“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则是他身遭流放、贬逐,年岁渐老,功业未就,兴复楚国的希望趋于破灭后,发出的无奈的忧伤的叹惜声。从这一点来看,所谓“迟暮”,自然也应是诗人自己的“迟暮”。

其时,屈原己年近半百,被流放到汉北一带,他目睹着楚国国运的衰微,政事的黑暗混乱,奸臣小人的当道误国(自屈原离开朝堂后,上官大夫、靳尚、子兰等人得势,郑袖惑主,外遭张仪蒙骗,与齐断交,与秦交战失利,国势日益衰落)。他忧心如焚,他渴望着怀王能够幡然醒悟,重新任用自己,为王前驱,实行“善政”,实现自己振兴楚国、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与远大抱负,而时光流逝,年华如水,怀王依然昏庸糊涂,亲小人、远贤臣,这样,屈原才会产生浓重强烈的“美人迟暮”之感,或者说,把“美人迟暮”理解成屈原担忧自己的年老无成、光阴虚度,不正是顺理成章、恰如其分的吗?

实际上,所谓“美人迟暮”,自屈原《离骚》之后,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历代的文人士大夫,在失意失志之时,往往在诗文中自比“美人”,流露出来的正是这种“美人迟暮”之感,如曹植的《杂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美女篇》:“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联系曹植生平,很显然,这里的“佳人”、“美人”皆有所托,“美人迟暮”正是对自己报国无门、年华虚度的悲叹与忧伤,另外又如杜甫的《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辛弃疾的《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君曾有人妒”,十分明显,这种抒发怀才不遇、失意伤时的手法是一脉相承的。

诸如此类的例子,当真是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美人迟暮”,实质上表现的乃是贤人失志的忧虑与感伤,是他们人生中困窘失意、无路可走时的失落与叹惜,而这一传统,当是从屈原的《离骚》那里一路继承下来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27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