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配合背俞穴埋线治疗中风恢复期失眠症108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头针配合背俞穴埋线治疗中风恢复期失眠症108例分析

李丽娟

张家界市中医医院康复推拿科,湖南张家界427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头针配合背俞穴埋线治疗中风恢复期失眠症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临床收治的中风恢复期失眠症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针刺相关穴位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头针配合背俞穴埋线进行治疗;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疗效和SPIEGEL评分进行对比,并将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且SPIEGEL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恢复期失眠症患者使用头针配合背俞穴埋线治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于推广。

【关键词】头针;背俞穴埋线;中风恢复期失眠症;疗效

中风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在恢复过程中失眠是其主要症状,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造成不利影响。据研究证明[1],失眠症状主要出现在中风后的3至4个月,会导致患者出现脑卒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障碍,使患者逐渐丧失日常自理能力。中医认为中风患者出现失眠症状是因为:“本虚标实、痰淤阻窍和气虚亏损。”据此,本文对中医方法头针配合背俞穴埋线治疗中风恢复期失眠症进行相关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临床收治的中风恢复期失眠症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63±1.02);观察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62±1.35)。纳入标准:1.根据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中风恢复期失眠症;2.病程在1~3个月;3.无其他影响治疗效果的疾病;4.不处于发病急性期,无意识障碍。研究方法及分组均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纳入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针刺失眠穴位进行治疗,主要穴位为神门、百会、内关和安眠,并根据患者的病况进行辩证补泻。其一,心肿脾虚者的治疗再加上脾俞、心俞和三阴交;其二,心胆气虚者加丘墟、胆俞和心俞;其三,阴虚火旺者加涌泉、太中和太溪;其四,肝郁化火者加风池、太冲和行间;其五,痰热内扰者加内廷、丰隆和中脘[2]。均按照常规方法施针,在施针过程中要注意扎的深度、方向和角度;此方法每次留针30分钟,在中间施针一次,一共治疗四周,每周六次,星期一至星期六每天一次。

观察组则给予头针配合背俞穴埋线治疗;头针,取顶中线、双侧额旁1线和额中线,用规格为0.30mmx40mm的医用钢针,从头皮帽状腱膜下通过平刺的方法刺入,得气后,每分钟捻转钢针180~200次,留针30分钟后,在中间行针一次,每天一次。背俞穴埋线,埋线位置分为两组,其一,肝俞、肾俞和心俞;其二,厥阴俞、脾俞和胃俞;用医学酒精进行消毒后,将1cm“3-0”号医用羊肠线通过8号注射器快速注入相关穴位,注射器去除针尖,且保证线头不外露;在注射时,要注意注射角度,特别是在心俞和厥阴,最好是与皮肤呈30°角,避免伤及肺部;此外,不同部位注入深度不同,将羊肠线埋入肌肉层后,拔出埋针线,每周一次,交替选穴。在治疗后对其疗效和SPIEGEL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并在治疗3个月后再进行一次SPIEGEL评分,将结果统计分析。

1.3观察指标

SPIEGEL(睡眠量表)评分表为国际通用,其主要内容是:“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做梦情况、睡眠深度、夜间醒来的次数和醒后感觉;”每个内容总分为7分,将其总分相加,分数越高,睡眠效果越差。疗效评定:显效:夜间总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上,且早起后无任何不适感;有效,夜间总睡眠时间在5~6小时,夜间易醒,且早起后精神状况较差;无效,整体情况无任何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SPIEGEL评分比较

在治疗和治疗后三个月对照组SPIEGEL评分高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中风又叫脑卒中,其所造成的危害甚至高于恶性肿瘤和心脏病,但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却不高。在中国,中风有着极高的发病率,其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据统计,在中国,每年因中风死亡的人数超过150万。一般导致中风的因素有: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其中高血压是引起中风的主要因素;而老年人患此病主要是因为衰老引起的血管问题所致。中风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和肢体麻木等。”

中风在恢复的过程中常常伴有失眠等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进行头针配合背俞穴埋线治疗的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配合有效的护理,缩短康复周期;其一,患者生活要规律,也是避免失眠最有用的方法之一,从而调节自己的生理闹钟。其二,除睡觉前,在其他时候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灵活身体器官。其三,睡前保持心情放松,室内保持安静,实在睡不着的患者可采取一些方法进行干预,例如,听音乐等;其四,建立信心,不得服用安眠药物,让身体自己进行调节。

中风为中医说法,在西医里中风就是脑梗死或脑出血等疾病,是因为脑血管循坏发生问题,使部分神经功能缺失所导致的。中医理论认为中风的原因是:风邪入脏腑,虚邪偏客于半身,甚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3]。因此,在治疗时要补益正气,本文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头针配合背俞穴埋线,在其额中线,双侧额旁一线定位传统经络之督脉和膀胱经腧穴;督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峰如络脑[4],因此,选取督脉和腧穴,对于中风恢复期失眠症具有较好的疗效。此外,背俞穴埋线疗法中的羊肠线可以在患者身体内进行长久的刺激,且背俞穴具有补益脏器和调和阴阳的作用[5],利于患者恢复。本文研究证实,头针配合背俞穴埋线治疗对于中风后的失眠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综上所述,头针配合背俞穴埋线治疗是临床治疗中风恢复期失眠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应用于推广。

参考文献

[1]许倩,占大权,黄飞霞.头针配合背俞穴埋线治疗中风恢复期失眠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2):157-159.

[2]申斌,于川.电针百会、印堂配合背俞穴走罐治疗中风后抑郁49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医临床,2016,23(4):36-38.

[3]赵明华.背俞穴毫火针点刺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7):25-27.

[4]徐丰.中医针灸治疗中风患者失眠症的临床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24):92-93.

[5]武筱燕.中风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9):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