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分层教学中美文欣赏型微课的应用可行性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1

小学语文分层教学中美文欣赏型微课的应用可行性探讨

王琼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美文欣赏型微课

引言

据了解,现如今的美文欣赏型微课中依据的是诸多先进的思想理论,具有典型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这一教学理念能够促使学生的写作意识增强,同时还可借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等。由此可见,及时将美学欣赏型微课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实施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即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以及调查内容

在对美文欣赏型微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的时候,采用的主要是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重点了解的是学生的需求程度,据此来判断该举措实施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在调查了解之前首先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继而将调查内容进行了规整以及规划设计。为了确保调查内容的合理性,还同时请教了诸多的专家以及学者,依据其建议将现有的内容进行及时的修改。凡是检查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均一一进行了处理。当然,在这一调查内容最终确定之前还积极的参考了一线教师的建议,故而可确保调查内容具有全面性的特征。

(二)研究对象

在小学的不同阶段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各不相同,尤其是自主意识以及思维能力等。相比较而言,教师的认知能力以及思维意识比较全面,能够极为客观的评价相关内容。故而本文的调查对象是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

二、重点分析调查的结果

经过全面分析调查结果来看,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作用下的结果非常可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访谈法主要是为了弥补问卷调查法的缺陷,从而使得最终的调查结果具有可信度。与此同时,还可将两种方式进行对比,达到互相验证的目的。

就美文欣赏型微课的实施效果来讲,借助这一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教师采用图像资料或者是视频资料的时候会刺激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由此可知,美文欣赏型微课有助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工作。但是部分教师认为现有的教学方式应该进行一定的完善,具体要求如下:

(一)及时将硬件设施加强

随着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小学语文教师便积极开展与写作相关的多种比赛活动,旨在借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些许问题,例如制作设备不够先进、技术支持不到位等。故而教师应及时整理好微课资源,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提供积极的帮助。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得到及时的提升,甚至有助于学生将现有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实际上,美文欣赏型微课所需的硬件设施不是很多,尤其是在制作大众化的微课内容时,只需要简单的视频资料或者是相关图片、投影设备等。

(二)尊重教师的选择

虽然美文欣赏型微课的实效性较强,有助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随意使用会对个性化教学产生限制作用。实际上,处理这一问题的措施就是时刻尊重教师的主观意愿,允许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语文教师若是采用的是微课教学,首先需要知晓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继而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出合理化的教学环节。在微课环节中,教师要将美文的典型性凸显出来,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美文的艺术性以及人文性,深入鉴赏文章的好词佳句以及合理化结构。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深切地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以及积极作用。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得到及时的提升。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知晓,小学语文教师对美文欣赏型微课的支持力度比较大,但同时在其可行性方面还存在诸多的疑虑。例如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微课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契合点,故而极易导致写作教学与美文欣赏型微课之间脱离开。甚至在开展微课的必要性方面存在疑虑,无法明确不同教学内容是否可与之融合。实际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依据自己的意愿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采用微课教学形式。

结语

由以上内容可知,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小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同时对其美文鉴赏能力进行培养。当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及时的提升之后,继而才会自主衡量自身写作水平。如此一来,便可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目标。相比之下,美文欣赏型微课的时长较短,便于学生的高效学习,且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写作欲望。实际上,这一教学方式是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且效率较高,具有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韦云.美文欣赏型微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用可行性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7,(5):112-113.DOI:10.16871/j.cnki.kjwhb.2017.02.049.

[2]韦云.美文欣赏型微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用可行性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2):112-113.DOI:10.16871/j.cnki.kjwhb.2017.02.049.

[3]吕虹.小学生作文欣赏课的初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7,(7):14-15.DOI:10.3969/j.issn.1006-284X.2017.0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