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李彦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李彦珍

李彦珍

李彦珍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师生的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给一向枯燥乏味、学生厌学的历史教学注入一针“强心剂”,给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1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思路

历史是过去的历史,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讲清块状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如一章里边节与节知识点的关联;一节课里边目与目之间的关联;历史与现实的关联等。总的来说,历史事件的产生,历史人物的登场都有一定的前因后果,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如“新航路的开辟”一目,教师在描述西方人渴望到东方掠夺金银的“寻金热”之后,即提问前面学过的内容:“奥斯曼土耳其征服后果怎样?”然后教师概括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是当时历史的需要,再请学生回忆录罗盘针何时传入欧洲,加上造船技术的发展,地圆学说的相信,使新航路的开辟有可能实现。最后指出,假如没有当时的客观要求和可能的条件,即使有一千个哥伦布,一万个麦哲伦,新航路的开辟也只是一座海市蜃楼。这说明一个真理,历史事件的出现都有它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讲《明治维新》可以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3教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技巧

现在历史科目的考查,虽然重视能力的考查,但是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概念还是需要记忆的。如果你连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都不清楚,怎么去前后联系,灵活运用呢?历史课上学生感到最头痛的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知识的记忆。可以在讲课的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如:“隋大运河”内容,可用“三点(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四段(由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来记忆大运河的基本情况。如:讲“长城”可用“万里长城秦汉明,重要关口有居庸,防御敌人促交往,举世闻名大工程”来记忆长城大规模修建的朝代、重要关口,修建的目的和作用。如:“五代十国”的名称,可编顺口溜“梁、唐、晋、汉、周,后加一个“后”就是五代,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南唐、北汉,后加一个蜀,就是后蜀”。这样学生感到很快就记住了非常难记得纷乱的政权。还可以通过列表比较记忆一些历史人物事迹,活动等。

4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可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掠夺式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主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5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求新探索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认识矛盾,强化意见分歧,形成发散思维,从各自不同的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已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宁晋县苏家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