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标准预防的SOP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标准预防的SOP

吴江艳赵延玲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医院河南省平顶山市467000

【摘要】: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过程中被患者的感染性的体液、血液、排泄物等感染的几率很大,其职业安全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加强对各医疗机构内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培训,强化他们的职业安全意识与防护措施,推广和强化标准预防,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是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院感染职业防护标准预防

1.职业防护

职业防护是近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和重视的话题,他们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与病人接触最为密切,在工作中极易被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体液接触而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源性传染疾病的流行率,血源性感染对医务人员造成了极大的感染性疾病威胁。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标准预防意识,促使防护措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是减少职业危害最根本的办法。

2.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过程中被患者的血液等体内物质污染,或是被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而进入医务人员的血流。医务人员患血源性疾病80-90%是被污染的针刺伤所致。

最常见职业暴露因素包括:

2.1生物性因素:以锐器伤最为常见

2.2化学性因素:消毒剂等

2.3物理因素:不良体位(长时间站立操作)

2.4心理社会性因素:职业紧张、超时劳动等

3.血源性感染是医务人员特别需要防护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

锐器刺伤后病原微生物侵入是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损伤传播,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其次为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BV大量存在于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中,每毫升血液中有近1亿个病毒微粒。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针刺伤后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被HBV污染的针刺伤1次后的感染概率为6%~30%,针刺伤后,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若被带有HCV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概率为3%~10%;若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概率为0.3%~0.5%,至少需要0.1mL的血液。

4.标准预防

2009年12月1日实施的《隔离技术规范》新定义--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5.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

5.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5.2强调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5.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对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6.标准预防措施

6.1洗手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洗手或手消毒指征,洗手时按照医务人员七步洗手法的方法及步骤洗手。并配备非手触式洗手设施、洗手液、手消毒剂等。

6.2戴手套

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求,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1)在接触病人血液、粘膜组织或破损皮肤时应戴手套;

(2)接触不同病人或病人的不同部位必须更换手套;

(3)戴手套的目的是双重性的,既保护医护人员,也保护患者;

6.3戴口罩

口罩选择:N95口罩过滤95%颗粒,对病毒有阻隔作用;一次性外科医用口罩:阻隔90%颗粒;一次性医用口罩用于工作人员的一般防护。根据口罩作用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口罩:

(1)佩戴口罩前后都必须清洁双手;

(2)佩戴口罩后要检查气密性。

(3)口罩颜色稍深的一面向外;

(4)口罩应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

6.4防护镜、面罩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的过程中必须使用防护镜、面部防护罩。

6.5、隔离衣:穿脱隔离衣前后均应卫生洗手,隔离衣应防水,否则应在外面加穿防水围裙,注意保证能遮盖全部的衣服和外露的皮肤,使用后应放置在指定的回收袋内。一次性隔离衣脱下后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

6.6环境安全、器具的消毒灭菌

保证医院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处置的规范,每日定时对物体表面、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日定时通风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措施,以保证下一个病人安全的使用。

6.7锐器刺伤的原因

6.7.1医务人员自身原因:工作紧张、繁忙、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操作规程;

6.7.2医务人员操作原因:

(1)注射、抽血、缝合时不小心刺伤;

(2)将针套套回针头时;

(3)将血液或体液从一个容器转到另一个容器时;

(4)将针头弃入到不耐刺的容器中;

(5)注射器用后未及时处理针头。

6.7.3锐器伤防护措施:

(1)在进行侵袭性的操作中,要保证环境宽敞、光线充足,以防被锐器刺伤、划伤。

(2)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锐器盒。

(3)手术过程中的锐器传递应使用传递容器,以防损伤医务人员。

(4)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

6.7.5锐器刺伤后的处理:

(1)不慎被锐器或针头刺伤后,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沿伤口部位方向挤压,尽量多挤出污染的血液,注意不要一挤一松,避免将污血倒吸入血循环,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至少5分钟。

(2)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3)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医院应在24小时之内免费给予预防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首次接种、1个月和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可疑暴露于HC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做HCV抗体检查。

(5)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短时间内(应在4小时内)行口服药,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本底检测,然后行周期性复查.在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12周,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

6.8职业暴露发生后如何报告

(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报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并尽快报告控感办。

(2)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并请科室负责人签字后,一式三份(本科、控感办、预防保健科各一份),24小时内送交控感办进行存档。(其中HIV病毒暴露要在2小时内报表)。在检验科抽血进行相关传染病本底检测,结果交于控感办进行登记,定期复查,并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关怀。

(3)感染管理科接到“艾滋病病毒接触者情况”报告后,立即报告县(市、区)疾控中心艾滋病科,同时报告医院领导。

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规范上报的流程,并根据经血传播疾病建立相关预防用药程序。通过以上这些制度的建立,可促使医务人员发生暴露后进行正确的处理,更好地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6.9.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务人员在处理锐器时应做好防护措施,使用锐器盒是防止针刺伤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锐器盒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对容器的特殊要求应为防渗漏、耐刺的容器。锐器盒收集至容量的3/4应及时更换新的,防止因容器过满针头外露而发生针刺伤。

七.基于传播途径的隔离防护,是针对有传染性的病人或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体感染的预防,是除标准预防以外的隔离措施,是必须阻断传播途径才可预防的感染。包括空气隔离、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一)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粒径≤5um)通过空气的流动来传播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预防措施是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

(1)病人应单间安置,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2)病室内每日两次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院进行治疗,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二)飞沫隔离

飞沫传播是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粒径>5um)在空气中近距离(1m内)传播到易感人群的口、鼻粘膜或眼结膜等的传播。如:百日咳、流脑等。预防措施是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1)将患者安置在单人房间,条件受限时将感染或定值相同感染源的病人可同室安置;

(2)病人之间、病人与探视者之间相隔空间在1米以上,加强通风,室内定期空气机消毒空气。

(3)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当必须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病人病情容许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三)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指通过接触而传播的疾病,如:肠道传染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等。预防措施是在进行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实施接触隔离预防。

(1)病人安置在单间或同病种安置于一间,隔离室应有隔离标志,限制病人活动范围。

(2)接触病人应严格手卫生、戴手套、穿隔离衣。

(3)减少转运,必须转运时,病人及运送人员都需防护,以防传染和扩散。

(4)病房及物体表面,如床桌旁、门把手、床栏杆等,应随时清洁、消毒。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结合临床现有的实际情况,对医务人员定期进行标准预防知识的培训,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及时更新观念,做好职业暴露防护,有效降低职业感染。

参考文献

【1】陈艳,段红伟等,针刺伤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6),4007-4008.

【2】张兵,刘坤等,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标准预防【J】,中国医院,2006.5(10),13-15.

【3】罗斌华,吴志勇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4)6223-6224.

【4】向珮莹,朱会英等,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