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分析陆婧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分析陆婧婧

陆婧婧卢廷山

(扬州市中心血站宝应采血点江苏扬州2258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12月,随机选取血站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血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献血者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行心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献血者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血压偏低、嘴唇及全身发麻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行心理护理干预可减少献血反应情况,推荐推广。

【关键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心理护理;常规护理;献血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5-0229-01

目前临床单采血小板应用较为广泛,其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和纯度高等优势,但是在实际采血过程中,很多献血者由于精神因素等影响,易出现恶心头晕、四肢冰冷或血液下降等献血反应,尤其以首次献血者居多,导致很多献血者存在顾虑,不利于采血工作顺利开展[1]。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0月—2017年12月,随机选取血站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血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献血者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4~45岁,平均(34.73±2.88)岁;观察组男13例,女7例,年龄25~45岁,平均(35.14±2.93)岁。全部献血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可进行比较研究。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了解献血者是否为空腹献血,适当提供点心或糖水,并询问缓则睡眠状况和身体情况,判断合适后开展采血工作。护理人员遵循无菌操作要求,向献血者介绍献血注意事项和血液采集流程,并对献血者疑问进行耐心回答,采血时保证穿刺的准确性,采血后密切观察献血者的面色或身体变化,并要求献血者采血后休息10~20min,确定无误后方可离开,并告知献血者注意补充营养,近几日内观察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观察组在上述干预措施基础上行心理护理,第一,献血前护理人员与献血者进行密切交谈,了解献血者情绪状态,若献血者存在恐惧、不安等情绪,则护理人员予以指导,说明采血工作的安全性,并予以语言鼓励;第二,在采血过程中,待穿刺时护理人员与献血者交谈,尽量谈及献血者感兴趣话题,转移其注意力,以此迅速完成穿刺,并仔细观察献血者面部表情变化情况,询问献血者是否出现不适情况,一旦出现不适情况应立即停止采血,并安抚献血者,引导其进行休息,给予献血者葡萄糖酸钙口服,避免缺钙,部分献血者对枸橼酸钠有反应,需密切观察献血者的状态;第三,采血后向献血者致以诚挚道谢,并未其准备热牛奶或糖水,让其感受到关怀和关爱,告知献血者近期出现困乏、疲劳状态属正常现象,献血者无需过分担忧,同时说明恢复其注意事项,让献血者感受到体贴和关心。

1.3观察指标

献血反应评分比较,具体包括: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血压偏低和嘴唇及全身发麻,0~3分评分,分值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2]。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结果

观察组献血者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血压偏低、嘴唇及全身发麻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3.讨论

目前单采血小板献血较为常见,其纯度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在采血过程中,献血者易出现精神紧张状态,尤其对于首次献血者而言,其精神状态不佳,很多献血者缺乏常识,处于疲劳状态或空腹状态,采血后易出现神经-体液因子失调或迷走神经兴奋情况,导致外周小血管扩张,降低组织有效循环血量,诱发多种献血反应,不利于采血工作顺利开展,甚至会影响献血者热情,因此需开展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工作[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献血者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血压偏低,嘴唇及全身发麻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针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对献血较为陌生,且部分献血者恐惧穿刺,在采血过程中容易出现紧张情绪,对采取造成不利影响,而给予其合理的护理干预服务可改善上述问题。常规护理干预服务以常识介绍、情况询问和献血后指导为主,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但患忽略了献血者情绪状态,干预效果不尽理想[4]。而心理护理干预以心理疏导为注,给予献血者有意识的心理护理,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等调节献血者紧张、恐惧情绪,从而缓解由于情绪不佳导致的多种反应,此外护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还注重开展无意识心理疏导工作,穿刺时引导献血者转移注意力,采血后询问献血者实际情况,予以安慰,为其提供糖水,并向献血者道谢表达关心,让献血者感受到体贴和关爱,进而缓解其不良状态,利于机体功能恢复,有效预防献血反应发生,切实保证献血者安全,并民众献血热情。

综上,针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行心理护理干预可减少献血反应情况,改善献血者情绪状态,提高其献血热情,推荐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慧军,臧艳,朱燕霞,等.浅谈护理心理学在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作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4):411-412.

[2]赵玥,周倩.初次单采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时间特征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2):198-200.

[3]李艳,洪缨,康建勋,等.单采血小板后皮下血肿调查及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10):1179-1181.

[4]田秀花,王英.两种护理模式在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