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的探究性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浅谈初中数学的探究性教学

卿明容

卿明容四川省简阳市石桥镇初级中学641400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又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思想、方法都是在问题中形成的,所以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问题的设计与创想的过程。合理设置各种问题,能够激起学习主体内心的矛盾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

经过日常工作积累,笔者总结出了数学教学中的几个探究性技巧。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存在许多数学问题,用生活现象来为数学教学服务,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数学的意识。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方的意义的理解,可设置如下问题引入:1.把一张纸对折1次变成了几层?对折2次呢?对折3次呢?2.对折50次呢?学生动手实践,发现纸的层数的变化规律,并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学生发现这几个式子的共同特点是——几个相同因数相乘。此例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纸活动作为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理解乘方的意义。研究表明,新知识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构建。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成为学习新知的有力支持。

例如,进行绝对值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绝对值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课堂引入时可设问为:1.在数轴上,表示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否相等?2.-6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3.表示两点距离相等的数一定是正数或零吗?

有了上述准备(提出问题引入绝对值),学生对绝对值的引入不会感到疑惑,对绝对值概念的建立也不会感到突然,使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步入知识的发生和形成的轨道中来,为概念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二、循序渐进,问题有层次性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设置问题时,要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探索,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感受成功的快乐。所以,数学活动所经历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多样的、有层次的。教师只有设计丰富的、有层次的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才能从丰富的情境“问题”的研究中抽象出本质的数学规律或数学方法。

例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后,为加强对性质的理解,特设问如下:1.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50°,则其顶角为多少度?2.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50°,则其余每个角为多少度?3.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100°,则其余每个角为多少度?4.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X°,则其余每个角为多少度?

渐近性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路逐步引向思维的深处,更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心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授人以渔,把思维引向深入

数学思维是一个复杂缜密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跃,有时可能缺乏条理性而到处乱碰。此时,需要教师合理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丰富的数学问题中找到数学方法。

例如七年级“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探究1,为了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设置如下三问:1.商品进价、卖价以及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欲知衣服卖出后的盈亏情况,除知道卖价外,还需要知道什么?3.怎样求出两件衣服的进价?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利润的方法,学会分析实际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学生的思维受其年龄的影响,在分析、比较、概括事物特征时各有差异,较容易出现一些思维的误区。这并非坏事,可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暴露出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分析问题的实质。

案例:若函数y=(m-3)m-10是反比例函数,求m的值。出于对反比例函数的不完全理解,学生解答此题时多数只考虑了指数为-1,求出m=+3或-3,而忽视了比例系数m-3不能为0这一条件。教师因势利导,设问:“该函数解析式是什么?”学生动手求解,立即发现了问题,明白了自己的解题误区。

学生的思考往往是从疑问开始。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是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是教学之根本。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是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所以课堂上不仅是教师提问,更应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探究力。

例如教学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时,教师时常强调使用的前提一定是等腰三角形,而学生在应用此性质时常忽略了这一前提。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必须有“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才能用这一性质,鼓励他们对想到的每一个问题都仔细研究,解除思想上的症结,做到对性质的真正理解。

学生单独提出问题或师生合作提出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这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正确质疑,而不是给学生只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之,教师能充分认识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合理设置问题,让教学能够更加适应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需要,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也符合课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