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县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概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横县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概述

张加强

张加强

(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横县530300)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横县预防接种过程中出现的疑似异常反应,旨在为预防接种疫苗降低疑似异常反应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横县各医院开通AEFI监测系统以来共接种一、二类疫苗103238例中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反应出现的临床表现。结果:研究中AEFI监测包含一类、二类疫苗27种,103238例接种中出现133例不良反应,其中一类疫苗128例,二类疫苗5例,占总接种率的0.13%,其中注射后30分钟出现异常反应20例,注射后24小时内出现异常反应35例,注射后5天内出现异常反应22例,卡介苗、麻疹、无细胞白百破、流脑A群疫苗、百白破疫苗、23价肺炎疫苗异常反应率较高,免疫接种的异常反应为轻微发热、头晕、恶心、过敏性皮疹、无菌性脓肿,经对症处理后无后遗症、无死亡病例。结论:AEFI监测系统能全面准确监测疫苗异常反应情况并及时接受治疗。

【关键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121-02

接种疫苗是有效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目前,随着我国新生儿及儿童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甲肝、乙肝、肺炎、脑炎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1]。但是随着疫苗使用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群众对小儿预防接种认识的不断增多,使家长对预防接种中出现的异常反应紧张度增加。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本研究通过记录横县各医院应用AEFI监测系统对疫苗接种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全面监测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情况并及时对症治疗,避免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横县各医院开通AEFI监测系统以来接受疫苗接种的儿童103238例,其中男性61895例,女性41343例,年龄为0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1.24±0.9)岁。接种疫苗中一类疫苗包括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无细胞百白破、全细胞百白破、乙肝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麻疹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流脑A群疫苗、流脑疫苗、白破二联疫苗、甲肝疫苗、甲型H1N1流感疫苗、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风疹疫苗,第二类疫苗包括流感疫苗、肺炎23价疫苗、肺炎7价疫苗、水痘疫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微卡、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3]。

1.2方法

接种前取得家长同意并签字,对接种儿童的体温、身体健康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判断是否适合接种疫苗,对于有禁忌证的疫苗种类应及时告知家长,以避免儿童违反禁忌证而接种、服用等,接种疫苗后应留院观察30min,无异常后家长签字后方可离开。同时应用AEFI系统对接种疫苗的儿童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儿童腋下温度是否大于38.5℃,免疫接种24小时内是否有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晕厥、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免疫接种后5d内是否出现严重局部反应、全身化脓性感染、注射部位脓肿、局部化脓性感染等情况,免疫接种后15d内是否出现惊厥、脑炎、脑膜炎、过敏性紫癜等情况,免疫接种后3个月是否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臂丛神经炎、血小板减少等[4]。

AEFI分类:1、不良反应:疫苗受温度等影响导致固有性质改变,在正确接种时诱发一般反应与异常反应。2、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或疫苗在储运、准备、接种过程中失误导致。3、心因性反应:由于接受疫苗者对注射存在恐惧心理,由于疼痛而出现生理或心理反应;4、偶合症:接种时儿童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导致偶合发病;5、不明原因:事件发生原因难以确定,疫苗接种后半小时应注意是否出现异常反应。

2结果

AEFI监测包含一类、二类疫苗27种,103238例接种出现133例不良反应,其中一类疫苗128例,二类疫苗5例,占总接种率的0.13%,其中注射后30分钟出现不良反应20例,注射后24小时内出现不良反应35例,注射后5天内出现不良反应22例,卡介苗、麻疹、无细胞白百破、流脑A群疫苗、百白破疫苗、23价肺炎疫苗不良反应率较高,免疫接种的不良反应为轻微发热、头晕、恶心、过敏性皮疹、无菌性脓肿,经对症处理后无后遗症、无死亡病例。一类疫苗中卡介苗副反应最多为91例,发生率为68.42%,二类疫苗中23价肺炎疫苗副反应最多为4例,发生率为3.01%,一般反应以发热、局部红肿硬结居多,占副反应的15.04%,异常反应主要是过敏性皮疹12例、无菌性脓肿95例、血管神经性水肿6例。所有异常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均痊愈或好转,只有2例患者接受住院治疗且均好转、治愈出院,无注射疫苗死亡病例,经统计小儿注射疫苗的来源,结果表明成都生物生产的卡介苗出现异常反应较多,但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痊愈出院,无严重恶性医学事件发生。

3讨论

目前,免疫规划预防接种是有效预防传染病大面积扩散同时降低治疗成本的最重要措施,我国也对新生儿有强制预防接种的要求。疫苗进入人体是一种异体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进而产生对特定疾病免疫力的功能,同时也可能会发生除正常免疫反应以外的其他不利于机体的反应,称为预防接种副反应[5]。临床表现为预防接种后出现发热、皮肤硬结严重时出现过敏性皮疹甚至威胁生命的严重医学事件,目前研究表明AEFI是通过生物制品本身特性引起的反应,不良反应一般表现为一过性持续时间短,不会给儿童带来严重危害,但是由于儿童身体素质各不相同以及个别疫苗有应用禁忌症,因此,通过注射疫苗前对家长进行知识宣教避免刺激因素,注射后应至少观察30min后方可离开,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6]。本研究通过统计横县各医院应用AEFI监测系统以来进行预防接种的一、二类疫苗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一类疫苗中卡介苗最多为68.42%,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次之,二类疫苗中23价肺炎疫苗最多为3.01%,出血热疫苗次之,出现异常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局部红肿硬结、过敏性皮疹,但均通过对症治疗获得痊愈。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进步和疫苗注射种类的增加,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对疫苗接种知识进行全面宣传同时注意掌握好接种过程中的禁忌事项并严格执行预防接种规范方能显著降低AEFI的发生,保证疫苗接种安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晋琳,马福宝,康同栋.江苏省2002-2007年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情况[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6):1796-1800.

[2]潘捷云,薛云,栾玉明,等.2005年广州市海珠区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资料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7,33(2):44-48.

[3]王继山,王克红,朱玉艳.新泰市城区免疫接种副反应的观察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0(4):553-554.

[4]李晓军,宓荣刚,徐慧清,等,上海宝山区2001-2004年预防接种副反应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3):219-220.

[5]凌剑,张志兰,侯晓艳.南通市2007年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资料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2):114-115.

[6]武文娣,刘大卫,吴冰冰,等.全国2007-2008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15(6):48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