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利抓手,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民富国强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着力建设新农村,但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大量堆积等,不仅影响乡村地区人们的身体健康,还破坏生态系统。因此,必须总结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探寻破解路径。鉴于此,本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及破解路径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 生态环境 困境 治理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水资源的使用量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城镇污水处理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污水处理效果不佳,尾水排放不合理,就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严重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水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以供参考。

  • 标签: 污水处理厂 尾水排放 水环境
  • 简介:摘要:建筑给排水工程作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由于相关单位和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在现阶段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改善这些问题,相关企业必须在施工过程中选择合理的给水方式,挑选节能低耗的管材、合理利用雨水和中水,继续改进预留洞的施工,而相关部门也要不断加强图纸审核工作,只有做到这些方面,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才能得到不断改进,居民的用水安全和便捷度才能得到保证。因此文章从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具体将探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希望能对我国给排水工程现状有所帮助。

  • 标签: 建筑设计 给排水工程 施工技术 改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停机困难,转为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辅助期间更换ECMO系统的经验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9月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停机困难,行ECMO治疗期间出现膜肺堵塞,并成功更换ECMO系统,观察更换ECMO系统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变化。结果6例患儿接受VA-ECMO辅助治疗,男3例,女3例,年龄为1~3个月,体重3.0~4.9 kg,ECMO系统更换过程顺利,耗时175~209 s,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稳定,ECMO支持时间为134~249 h,在心脏收缩功能得到改善后,均成功撤机,生存出院。结论通过改良ECMO系统更换时液体置换的方式,可以充分地利用原系统内的血液成分,避免了血液有形成分的丢失,根据快速置换的预案处理,并不会增加置换的风险。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体外循环 婴幼儿 体外膜肺氧合系统更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脑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年龄≥65岁,BMI 20~24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全身麻醉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TG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2组患者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依托咪酯、罗库溴铵和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肌松,术毕连接镇痛泵行PCIA。于入室后5 min(T1)、术后24 h(T2)及72 h(T3)时检测血浆S100β、NSE、Tau蛋白、β淀粉样蛋白及IL-6的浓度;于术前1 d(T0)、T2及T3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认知功能,记录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采用数字评定量表评估患者术前1 d、手术当日和术后第3天的夜间睡眠质量;记录术后72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围术期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均未见恶心呕吐发生,均未使用补救镇痛。与G组比较,TG组T2时血浆S100β、NSE及IL-6浓度、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睡眠质量评分升高,围术期舒芬太尼使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5),血浆Tau蛋白、β淀粉样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有助于减轻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脑损伤。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胸椎 肺肿瘤 老年人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100例,年龄30~64岁,体重指数18~30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S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20 ml)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0 ml),T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T7和T9椎旁神经阻滞(各15 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毕采用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行PCIA,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5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和切皮后30 min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和7 d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IL-17和干扰素γ的浓度。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穿刺部位感染和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P<0.05),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率、PC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各时点QoR-40评分和血清IL-17、干扰素γ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相对于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而言,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 标签: 肺肿瘤 麻醉,全身 神经传导阻滞 腹直肌 前锯肌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胸科手术病人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择期行胸科手术病人的病历资料,性别不限,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Ⅲ级。记录病人年龄、性别、学历、ASA分级、晕动症、吸烟史、饮酒史、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术前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指标;手术方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神经阻滞、麻醉诱导前地塞米松、术中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量和术后PCIA、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和止吐药使用情况;根据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分为PONV组和非PONV组;根据是否发生呕吐,将PONV组分为恶心组(PON组)和呕吐组(POV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胸科病人PONV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 791例病人,PONV组144例,非PONV组3 647例。PONV发生率3.80%;POV组38例,POV发生率26.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晕动症、女性、肺楔形切除术、术后PCIA和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增多是胸科手术病人PONV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其保护因素;晕动症、女性和高血压病史是PONV病人发生呕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晕动症、女性、肺楔形切除术、术后PCIA和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增多是胸科手术病人PONV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其保护因素;晕动症、女性和高血压病史是胸科手术PONV病人发生呕吐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胸外科手术 手术后恶心呕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艾司氯胺酮用于不同年龄段患儿术前镇静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患儿,年龄1~6岁,ASA分级Ⅰ级,术前父母分离焦虑量表(PSAS)评分≥3分。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1岁≤年龄<4岁低龄组(L组)和4岁≤年龄<6岁高龄组(H组)。每组首例患儿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剂量为0.5 mg/kg,根据PSAS评分确定下一例给药剂量,若上一例患儿PSAS评分≥3分则下一例调高剂量;若上一例患儿PSAS评分<3分则下一例调低剂量,相邻剂量梯度为0.1 mg/kg,直到出现7个转折点结束试验。采用Probit法计算艾司氯胺酮术前镇静的ED50及其95%置信区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儿54例,L组26例,H组28例。L组和H组艾司氯胺酮用于患儿术前镇静的ED50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0.413(0.314~0.530) mg/kg和0.282(0.252~0.318) mg/kg。与L组比较,H组ED50降低(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用于1岁≤年龄<4岁患儿术前镇静的ED50为0.413 mg/kg,用于4岁≤年龄<6岁患儿ED50为0.282 mg/kg,随年龄增大艾司氯胺酮术前镇静效力增强。

  • 标签: 氯胺酮 儿童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清醒镇静 手术前护理
  • 作者: 孙铭阳 张加强 朱瑞楼 苗梦荣 曾爽 冷玉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00 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郑州 450003,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00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兰州 73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防七氟烷对新生小鼠脑神经毒性的机制与Tau蛋白磷酸化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C57BL/6野生型新生小鼠72只,6日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8):正常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对照组(D组)、七氟烷脑神经毒性组(S组)和右美托咪定预防组(SD组)。在出生后第6、9和12天分别吸入2.1%~3.3%七氟烷麻醉2 h,SD组麻醉前30 min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10 μg/kg,结束后随机取6只小鼠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Tau-PS202和Tau-PT205位点磷酸化Tau蛋白(AT8)和Tau46蛋白的表达;在出生后第29~30天行新物体识别实验(观察新物体辨别比);在出生后第31~37天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记录逃避潜伏期及穿越平台次数),随后麻醉下取小鼠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S组海马AT8表达上调,PSD-95表达下调,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新物体辨别比降低(P<0.05),Tau46蛋白表达与逃避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和SD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相比,SD组海马AT8表达下调,PSD-95表达上调,穿越平台次数增加,新物体辨别比升高(P<0.05),Tau46蛋白表达和逃避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防七氟烷诱发新生小鼠脑神经毒性的机制与抑制Tau蛋白磷酸化有关。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麻醉药,吸入 Tau蛋白质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动态针尖定位(DNTP)和长轴平面内(LAX-IP)技术用于腋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20~28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9):DNTP组和LAX-IP组。2组分别采用DNTP和LAX-IP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行腋静脉穿刺置管术。记录首次穿刺成功、置管总体成功情况、针尖重定向例数,腋静脉穿刺时间和置管时间。记录腋动脉穿刺、腋静脉穿透后壁、血肿形成、气胸、神经损伤等发生情况。结果与LAX-IP组比较,DNTP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升高,穿刺针重定向例数减少,穿刺时间缩短(P<0.05)。2组患者腋静脉穿透后壁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动脉穿刺、血肿、气胸、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与LAX-IP技术比较,超声引导DNTP技术用于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可动态观察针尖位置,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检查 腋静脉 穿刺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无菌操作的严格流程对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价值。方法对2015年至2019年期间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非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中心静脉置管术中实施无菌操作的常规流程和严格流程进行分组,2015年至2017年期间患者为常规流程组(C组);2018年至2019年期间患者为严格流程组(E组)。记录置管术后6 d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局部感染、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E组中心静脉导管局部感染发生率降低[1.79% vs. 0.48%,P<0.001;其相对危险度为0.27(在0.10~0.30范围内)],而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9% vs. 0.19%,P>0.05)。E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累积发生率为0.67%(<1.00%)。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术中实施无菌操作的严格流程,可进一步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发生,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性感染 无菌术 队列研究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并验证气管导管拔除评分法(tracheal extubation score, TES),探讨更合适、更精准的拔管时机。方法根据气管拔管的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提取气管拔管中3个关键因素(意识、肌力、呼吸),请麻醉科专家分别就这3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赋分,建立TES。纳入2020年1月—2020年5月行气管插管的患者183例。患者TES评分≥2分时可拔除气管导管,并按拔管时患者的情况将183例患者分为深麻醉拔管组(A组,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0次/min、呼之不应)、清醒拔管组(B组,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0次/min、肌力≥3级、完全清醒并能遵指令)和实验组(C组,TES评分≥2分的其余患者),每组61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情况、拔管后呼吸不良事件(① SpO2<90%;②拔除气管导管时咬住导管或牙垫;③需抬下颌或插入口咽通气道处理的部分上气道阻塞;④完全性喉痉挛;⑤支气管痉挛;⑥持续10 s以上的严重咳嗽)发生情况、拔管时患者舒适度及躁动发生率(Riker镇静躁动评分≥5分)。对患者入组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组患者ASA分级、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少(P<0.05)、麻醉时间短(P<0.05)、女性占比高(P<0.05),C组患者年龄大(P<0.05)。与B组比较,C组患者年龄大(P<0.05)、麻醉时间长(P<0.05)。C组患者拔管后呼吸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3组患者拔管时舒适度和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事件③的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P<0.05),3组患者不良事件①、②、④、⑤、⑥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组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呈正相关,与麻醉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呈负相关。结论TES可以安全应用于临床,并将气管导管拔除时机进行了细化、分值化,可为气管导管拔除时机提供参考。

  • 标签: 气管导管拔除评分法 清醒拔管 深麻醉拔管
  • 简介: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中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应秉持生态环保、绿色清洁的原则理念,以节能减排、保护资源为目标,注重对周边环境、自然生态的保护,采用绿色节能的施工方案,选择绿色节能的建筑材料,防范空气污染及噪音污染,促进建筑产业健康发展。

  • 标签:    建筑工程 绿色施工 技术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肺移植手术中行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辅助过程中应用不同静脉插管引流对改善患者全身氧合状态疗效的差异。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行单肺移植术中应用VA-ECMO辅助的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所使用静脉插管侧孔的多少分为少侧孔静脉插管组和多侧孔静脉插管组,每组6例。比较两组患者辅助前后右侧桡动脉、左侧桡动脉、右颈内静脉血气指标的差异,评价辅助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右侧和左侧桡动脉辅助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较辅助前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少侧孔静脉插管组右侧桡动脉为79.5±4.2比48.3±3.8,左侧桡动脉为88.1±3.5比48.3±3.8;多侧孔静脉插管组右侧桡动脉为67.7±5.9比48.7±3.2,左侧桡动脉为84.0±3.8比48.7±3.2,均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辅助前明显降低(mmHg:少侧孔静脉插管组右侧桡动脉为44.2±2.6比71.7±4.4,左侧桡动脉为44.7±1.4比71.7±4.4;多侧孔静脉插管组右侧桡动脉为46.2±2.1比71.2±3.5,左侧桡动脉为44.1±1.9比71.2±3.5,均P<0.05)。少侧孔静脉插管组患者辅助后ECMO系统静脉引流管处血气分析指标静脉血氧分压(PvO2)明显低于多侧孔静脉插管组(mmHg:56.4±3.2比88.7±1.5,P<0.01),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vCO2)明显高于多侧孔静脉插管组(mmHg:63.6±3.7比44.2±1.7,P<0.01)。结论在肺移植手术行VA-ECMO辅助时,通过使用少侧孔的静脉插管充分引流上腔血流,能更有效地改善肺移植患者上半身氧合情况,避免了上半身低氧合、下半身高氧合的窘境,可为单肺移植患者进行更加有效的辅助,对改善患者全身的氧合状态更有意义。

  • 标签: 单肺移植 体外膜肺氧合 静脉插管 血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腰方肌阻滞(QLB)对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阿片类药物的节俭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5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共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40~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体质量指数(BMI)18~30 kg/m2,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组和Q组,每组30例。术前30 min,E组和Q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ESPB和QLB,均以0.33%的罗哌卡因25 ml行神经阻滞。常规麻醉诱导后使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毕患者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进行术后镇痛。统计分析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和术后2、4、6、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舒芬太尼用量及PCIA泵的按压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皮下血肿、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E组比较,Q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较短[(6.5±1.5)min比(8.2±2.4)min](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较少[(1.0±0.1)mg比(1.2±0.2)mg](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PCIA的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皮下血肿、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等。结论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中,超声引导下QLB较ESPB的术中镇痛效果更佳,有明显的阿片类药物节俭作用。

  • 标签: 超声 神经阻滞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成人烟雾病患者颅内外血运重建术后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行颅内外血运重建术烟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分为术后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组和未发生术后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术前临床症状、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ASA分级、麻醉方式、手术方式、麻醉时间、手术开始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尿量、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次数和麻醉后观察室(PACU)停留时间等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术后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共纳入行颅内外血运重建术的成人烟雾病患者510例,术后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9.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缺血、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3次和PACU停留时间>90 min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缺血、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3次和PACU停留时间>90 min是成人烟雾病患者颅内外血运重建术后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神经系统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全身麻醉用于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全身麻醉下PPVI患者6例的临床资料。于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T2)、手术开始前(T3)、肺动脉瓣植入前(T4)、肺动脉瓣植入时(T5)、肺动脉瓣植入后即刻(T6)和出手术室(T7)时记录SBP、DBP、HR、CVP、SpO2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于T4和T6时记录右心室收缩压(SRVP)和舒张压(DRVP)、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舒张压(DPAP)。记录术中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心肝肾功能等。记录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果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6±4)岁,体重(41±12) kg。与T1~4和T6,7时比较,T5时SBP、DBP、HR、rSO2和SpO2降低(P<0.05);与T1~5时比较,T6,7时CVP降低(P<0.05);与T4时比较,T6时DRVP降低,DPAP升高(P<0.05)。所有患者未见麻醉和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导管后转入病房,5例患者术后转入ICU。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进入随访阶段。结论全身麻醉用于PPVI的效果较好,肺动脉瓣植入过程中应加强对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动力学的监测,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 标签: 麻醉,全身 肺动脉瓣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