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精讲多学模式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精讲多学模式的探究

胡常萍

胡常萍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文言文(包括古诗词)在我市中考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如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文言文;精讲多学;教学模式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熔铸人的精神,有利于青少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然而学生在谈论学习语文时,有一句流行语:“中学学语文,最怕文言文”,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考试没几分。虽是笑谈,但也折射出当前中学学习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尴尬局面。学生对留下的名章精名不仅毫无钦慕之意,更视其为畏难,无人问津。使之患上“文言文恐惧症”,探究其根本原因地于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所必须的知识点,教学环节也是“读、译、背、考”模式化教法,学生的思维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已产生一种恐惧,甚至抵触(厌学)的情绪。这种状况主要缘于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还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传统文言文教学目标是直指考试,这种功利性目标的设定,导致课堂教学的内容枯燥无味,不允许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与考试无关的学习资料。它主要表现为:1.教师重字词理解,轻文章诵读。文言文年代久远,学生多感生疏,学习时格外吃力,常为大量晦涩难懂的字词所困惑。于是,教师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讲解,很少留时间让学生诵读课文。2.教师重课文分析,轻情感感悟。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教师中往往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做法,就是按照现代文的教学方法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这种教学方式把一篇完美的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索然无味,而没有注意利用文章中的人文因素,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去学习文章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领悟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3.重教师传授,轻学生自学。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不知沿用了多少年。学生本来就看不懂文言文,兴致不高,而教师又不能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对文言文一味串讲、直译,以致学生只会消极等待,被动学习。4.重课内知识,轻课外联系。大部分教师对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极其重视,花了大量的时间精讲细讲,练习的设计也是殚精竭虑,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样做固然是好事,但仅仅这样做是否就意味着学生已掌握了文言知识,具备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了呢?事实并不是这样。

其次,文言文教学陷入误区根本原因还在于考试的影响。文本改了,课标变了,只有考试的方式没有变,还是只能通过考试来衡量每个学生和教师,所以“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没有变。教师只能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新课标下的新文化,所以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就永远谈不上。1.教学理念的落后,教师迷信“标准答案”由于考试方式没变教师就迷信“标准答案”,致使学生在平时训练中也经常依赖平常积累的背默的知识来应对。例如新教材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有“往来无白丁”、“白丁”的句子。这里标准答案为“平民”,学生答“无文化的老百姓”也算错。这种现象在当前教学中有一定的普遍性。2.过分强调语法和规律。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知识点过难的现象,有些文言文的知识点,比如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都应在高中阶段深入学习,部分教师没有去认真阅读、领会教学大纲的要求,就想当然的在课堂上讲授这些知识点并要求学生掌握。结果让学生大眼瞪小眼,越学越糊涂。

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状况,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理念。纵观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革新理念已经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教文言文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主要从“精讲多学”的模式来进行了探究尝试,收效显著。

一、教师要精讲,不要多讲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文言文学习内容的复杂性,但由于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样,我们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要求,精心选择讲授重点,讲授的重点在精不在多,或词、或句、或感情……尽管从一篇课文来看,许多知识点好像遗漏了,但由于每篇课文的讲授重点都经过精心选择,众多不重复的点,便构成一个完整的面,不致造成学生知识的残缺。

例如:精讲字形,有选择地讲一点汉字的造字方法大家知道,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形声、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六种。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有选择地加以讲解,常常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作用。师生共同学习欧阳修的散文名著《醉翁亭记》,笔者讲到“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一句中的“休于树”时,就在黑板上写上了“休”的篆体“休”,并且分析道“休”字是左右结构,由左边“人”(人)和右边的“木”(木)两个部首组成的,“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上”就是“休息”之意,这是造字方法中的“会意法”。又如:讲解翻译时,不要总是教师翻译,也可以让学生来翻译,一人翻译一句也好,因为学生手中都有译文,不可能不会。一来可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二来可以提高他们口译的能力,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教师在学习文言文时要精讲,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二、学生要多学,不要只学考点

这里“多学”指除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外,还要多学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知识和文言文故事。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除了考试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例如: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意义,确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这一点对学习文言文时十分重要。高中的文言文比较难理学,文言文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天书。此时教师应给学生讲明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记载着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作为当代青少年,只有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拥有现代科技知识,才能担当起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重任。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许多学生一看到这拗口难懂的文字就望而生畏了。这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树立文言文并不难学和信心。

三、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朗读

课堂上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具体授课中可采取教师范读、教师领读、学生自己默读、抽个别学生读、让学生比赛读、全体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由于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

四、熟读成诵,积淀语感

叶圣陶先生早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语文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多读多背,那是舍本逐末。只有将诵读这一环节紧紧抓住,指导学生把诵读课文一一熟读成诵,使之烂熟于胸,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能在运用古代文化宝贵遗产时召之即来,呼之即出,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对于熟读成诵的文章,学生自然而然地经过了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们贮存了许多可以借鉴,可供取用的东西,需要时随手拈来,虽不至于“七步成诗”,而“出口成章”是有可能实现的,对日后独立阅读文言文作品裨益甚大。而这一切,仅仅通过教师分析、讲解是不可能得到的。

作为高中生,背诵应该逐步减少机械记忆而学会理解记忆。因此背诵应以了解内容为前提,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这是高中生学生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文言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

因此,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不仅要帮助学生释难解惑,更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让高中学生不再怕学文言文,转而爱上文言文。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第九中学

邮政编码:5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