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探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探微

李艳萍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龙泉镇中心小学651100

摘要:教学情境是联系现实生活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知识转化为具有现实性、有意义的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观察、思考、操作、讨论、探索等促进思维的情境,叩开儿童数学思维的心扉,激发和拔动其思维之弦,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探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猜测、观察、讨论、探究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教学情境是联系现实生活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知识转化为具有现实性、有意义的知识的重要载体。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为学生创设激趣引思、主动探索的情境,巧妙引导,拨动学生心灵的好奇,点燃学生探求知识的火花,使学生喜欢数学,乐于探索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以趣引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从儿童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有趣、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好奇心,增强学习的欲望。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教师要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生动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演示、操作等使情境动态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为了让学生有形象、直观的认识,我创设了换钱、购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搭配的学问》一课中,创设了营养配餐、搭配服装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这样的设计,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学生充满好奇,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恰当地为学生设悬念、提疑点、揭疑团,则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设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利用学生的定势心态设疑,如学过三角形面积计算后设疑:平行四边行面积一定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吗?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平衡心态设疑,甚至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可逆心态设疑,例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这部分,可设置因为甲比乙高,乙就比甲矮。所以一个数加上它的一半后再减少一半,一定等于原数等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设疑要把握时机,恰到好处。设疑后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并从中品尝探索的艰难和欢乐。

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但在问题的设计中,必须注意因材施教、难度适中,使各类学生都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创设讨论情境,以说促思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不仅要重视自己“导”的设计,更要重视学生“学”的体验、关注学生“学”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提出一些供学生讨论的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积极思维,激活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从而产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受商不变性质的影响,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看书,学生发现书上得出的是“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两种表述,用词有别,表述意思一样吗?针对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惑,教师适时地出示四道等式:1.68=6×28×2=1216;2.68=6&pide;28&pide;2=34;3.68=6×0.58×0.5=34;4.68=6&pide;0.58&pide;0.5=1216。让学生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发现:乘以或除以几不一定就是扩大或缩小几倍。这时教师引导:“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在整数范围内,表述扩大或缩小是可以的,现在数的范围从整数发展到小数、分数后,分数基本性质的表述用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就更准确了。”这里教师用巧妙地设计讨论题、引起学生讨论的办法,达到了解惑的目的。教师讲得不多,但却引起学生深思。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解惑过程同样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

四、创设操作情境,以动启思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应创造“多动”的机会,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鼓励他们敏锐观察、自主探索、互动交流,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问题构成的世界,学生正是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观察、思考、操作、讨论、探索等促进思维的情境,叩开儿童数学思维的心扉,激发和拔动其思维之弦,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