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读写接轨的语文新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3

建设读写接轨的语文新课堂

李志清

◎李志清/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二中学

〔摘要〕写作教学,从写到读;阅读教学,从读到写;自主阅读,读写结合,建设读、写接轨的“三位一体”语文新课堂过程中,师生终于发现,语文课是快乐、高效、有成就的课。

〔关键词〕读写接轨三位一体语文课堂

学生言之无物,思路不畅,以致厌倦作文;教师苦心指导,忙于批改,但劳而少功,我们的写作教学该怎么办?

为解决学生写作没兴趣、难下笔的问题,我曾经煞费苦心地研究写作指导。从题目到题记,从结构到语言,从内容到手法,想了很多办法,编辑了很多学习指导材料,甚至怎样评改文章也编写了很详尽的“细则”。有效果吗?有。学生看似能写经典的题记了,能拟像模像样的小标题了,会用一些有章有法的开头、结尾了。但是这样打造出的文章,怎样看怎么是范例的影子,越看越缺一种东西。缺什么?缺鲜活的生命气息。老师如此费尽心机,学生爱上写作了吗?我一直记得,那时候我要说“今天写作文”,学生“唉”声一片的情景。

如何让学生有米下锅?

2008年10月,成浩先生的“随笔化写作”教学理念给了我很大启发。我发现,情境随笔课能有效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架起写作和生活的桥梁,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情境随笔课的基本流程,简单说,就是玩得高兴,写得畅快,展得得意。

一、玩得高兴

情境随笔课上玩什么?游戏,往往是我们的第一选择。“人物猜猜看”、“逗笑木头人”、“放飞纸飞机”、“找朋友”……这都是我领孩子玩过的游戏。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极短的时间进入情境,或看或想,或笑或闹,或喜或悲,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其实,这个游戏是和写作教学目标相契合的,它是触发写作热情的手段,是链接生活的途径,也是渗透写作指导的一种载体。比如,有一个“猜猜这是谁”的游戏,整个过程渗透的是观察或介绍人物要抓住特征这一写作常识。

二、写得畅快

学生“情动”后很容易进入畅快的“辞发”。这种畅快源于他们深刻的情境体验,也源于课堂上的写作零干扰。因为老师也在忙着写,没法干扰学生。事实证明,师生同写是极受学生欢迎的做法。毕竟任何人写作都不希望受到太多干预,再就是学生对师长的作品极感兴趣,他们极想知道老师写的什么,里面有没有“我”。所以我们老师一般就在文章里写到他,写到师生共同经历的真实生活,同时借学生对老师文章的浓厚兴趣,把想告诉他的话告诉他。借师长作品来实现榜样示范和写作引导作用,就会不落痕迹,自然功成了。

三、展得得意

学生完成了作品,最需要的是读者。这个读者,可能首先是自己,其次是别人。读自己的作品,是一种回味和梳理,而让同桌、小组同学、全班同学来听听自己的作品,会满足一个人倾诉的需要,或者说满足一个人自我表现的需要。特别是作品得到别人的认可时,作者会享受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在展示环节,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或大或小的舞台。孩子们对作文的兴趣,想写好作文的热情,想再写作文的激情,就在这展示交流过程中得到了激发。

从体验,到写作,到展示,这是情境随笔课的基本环节。其中情境创设是很重要的环节。当然,所谓写作情境,远远不只是游戏,还可以是真实的生活,还可以是想象夸张的虚拟空间,还可以是来自影视、书籍的媒体材料,还可以与语文课本上的综和性学习活动接轨.......只要有利于触发学生体验,让学生产生表达欲望,凡是学生被唤醒的感受过、经历过、了解过的东西,也都可以拿来作为写作情境。

这里就涉及到写作的源头在哪里的问题。写作的源头在哪里?我认为:写作源于生活——课堂和课外的生活;写作源于阅读——有独立体验的阅读;写作源于实践——听、读、评、改都有效;写作源于心灵——被欣赏鼓舞的心灵。因此,可以说,情景随笔课最能帮学生开辟写作之源。情境只是一个桥梁,它连接的是课堂和生活,生活和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作还有什么可愁的,可怕的呢。确实,仅仅上过一两次这样的课,学生对写作课的态度就改变了,他们热情顿现!

写是写出来了,写得不好怎么办。学生愿意写了,而且也有米下锅了。写得不好咋办?如何提升写作水平?我们开始探索能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其他课型。

四、重在读评交流的随笔读评课

随笔读评的常用形式是“一写三评”——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其实这是情境随笔课中展示环节的升级。学生展示伴随着交流评价,老师很容易发现学生随笔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叙议结合、记叙顺序;议论文中的观点提出、典例选择;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也可能涉及文章的书写、选材、结构、语言以及题目、题记、开头、主体、结尾等个个方面。课堂聚焦哪些问题就决定了本节课的写作教学目标。

五、重在读中自悟的随笔读悟课

这种课以写带读,常用形式是“一写三读”——学生完成随笔后,读一读同伴的随笔,再读师长的作品,再读经典文章。这三类作品逐层提高,学生在有梯度的比较阅读中自悟写法。

这里的读悟可以算作读评交流的升级。只是比前面的读评交流更侧重于同伴作品、师长作品、经典作品的三级阅读。在教学中,我们选择经典作品,往往首先考虑刚学过的的课文,然后是课外经典名著或时文。读悟环节侧重于写作方法的交流、点拨、发现。为使学生悟出写作技法,这个环节的阅读一般采取学生倾听和批注相结合的方式。

六、重在修改加工的随笔成文课

写作方法悟出来了,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因为这是众多学生的发现。在这个方法的超市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动笔修改自己的随笔。自己改,同伴帮助修改,老师指导修改,把随笔修改为较成熟的文章,这也正是随笔“化”为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曾经给学生讲过一个故事。相传,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写了两句得意的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后来,他不幸在水里淹死了,死后还不忘这两句,天天在水上闹鬼,反复念着这两句诗。一天,有个人由此经过,听见了说:“你这两句诗还不算太好。要把‘与’字和‘共’字删去,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挺拔,更好吗?”据说,从此王勃就不再闹鬼了。王勃为什么不闹鬼了?可能他觉得改得也不错呢,自己别老显摆了。

改好后的文章到哪里去呢?写入个人精品集,或进行再展示。这里说的展示不拘泥于同伴之中,也不局限在课堂上。个人精品集、班级精品集、学校精品集、学校网站、校园长廊、报刊杂志等都可以做为展示学生写作成果的场地。

在尝试了以上几种课型后,我们开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两种或多种课型的重组。比如,开设读悟评改综合课或情境写作综合课。不管怎样的课型,理想的课堂状态是体验深刻,写作畅快,展示满意,读中有悟,评改有效。

也许语文老师会问:怎么听起来,作文课变得很麻烦似的?师生的劳动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我们先来看看写作教学改革后几个大的变化:

新的作业。我们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随笔本和精品集。随笔本,内容是生活随笔、课堂随笔和读书笔记,是用来积累素材的。经过读、评、悟、改之后比较成型的文章写进精品集,这是用以展示积累成果的。

新的展台。学生好的作品可以由个人精品集,升级入选班级精品集,进而入选学校精品集。走廊的随笔展台、学校的网站、德州市的《少年文萃》、语文报的全国五星赛场、全国校园文学大赛等,都是我校学生的展示平台。学校定期举行“随笔之星”评选,及时张贴获奖或发表喜报,累积量化学生写作成绩,对学生都是很好的激励。

新的批阅方式。老师会定期翻阅学生随笔本,了解学生积累的素材,看看学生的修改有没有提升文章质量,帮学生解决修改中遇到的困惑,而在精品集中一般就不过多的指手画脚了。如果学生作品优秀,老师可以推选优秀作品入集结册。如果学生的修改没有提升文章质量,点评不到位,老师就应视情况给予必要的点评。

以上这些环节,当然不包括结集发表,我们以前做起来,一般两周一个周期。一般占3个课时。现在整个过程也是占3个课时左右,但是周期明显缩短,反馈变得及时高效。写作课之后的评选、发表过程,依然是学生评议、修改、提升的过程,学生的写作成长周期并没有缩短。由此可见,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师生的工作量没有增加。

语文教改不能只改作文教学。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永远不能抛开语文独立改革。如何以写作教学为突破口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呢?

多年的实践和专家的指导,我们发现:随笔写作课、常规课文阅读、阅览室的自主阅读三者内在的联系就是“读”和“写”。换句话说:随笔写作教学从写到读,常规课文阅读教学从读到写,而自主阅读则是从读到读,从写到写,读写结合。于是,我们终于理清了以写作教学为突破口,以读写为内在联系“随笔写作教学、常规阅读教学、自主阅读交流”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新思路。

七、随笔写作——从写到读

以前面提到的情境写作综合课为例:情境活动——师生同写——展示交流——随读随悟——评改完善——入集结册。在读悟、评改环节,所选的作品除来自同伴、师长,一部分经典作品往往出自常规阅读教材,教师的相机引导点评,往往发挥常规阅读教学的效用。

八、常规阅读——从读到写

以常规阅读教学中的精读课文为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预习,整体感知——展示交流,多边互动——拓展阅读,创作提升——检测反馈,总结收获。在拓展阅读,创作提升环节,可以实现常规阅读向写作和自主阅读的延伸。我校实施的是“学案导学”,借学案施行阅读和写作链接,做起来是很方便的。

当然,开展以上工作的前提是对常规阅读课文进行分类整合。我们一般综合考虑文章在单元和教材中的地位,然后把课文划分为重点精读、背诵吞咽、要点素读三大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哪些文章适合以读带读,以读带写,哪些文章适合在写作课上以写带读。这种分类整合在促进读写接轨的同时,有效节约了时间,提升了常规阅读教学的效率。

九、自主阅读——从读到读,从写到写

在我们学校,自主阅读一般分三级阅读书目。对课标要求阅读的名著篇目,一般实施同时段师生必读。除必读书目外,还有教师推荐书目和学生自选书目。自由选读书目一般采取大范围、自由读的“浸泡式”读法。在三类书目的阅读过程中,间以有组织的自主阅读交流课或其它读书展评活动。因此,自主阅读一般包含两种课型:读书随笔课和自主阅读交流课。

在读书随笔课上,我们一般很注重对学生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培养。如:浏览“导读”和目录的习惯,默读和标划的习惯,精读、品赏的习惯等。

自主阅读后的交流是有必要的,正如加拿大著名后结构主义教育家史密斯所言:“自我理解的真正提高是四重行为的不断递进:向他人开放;与他人交流;某种包含自我更新意味的自我反省;重新与他人交流。”[1]自主阅读交流课的常见流程是:自主阅读(师生同读)——阅读展示(学生展示阅读收获)——经典共赏(教师引领深入赏析)——随笔写作(以读后感为主)——展示交流。这样从读书笔记摘抄到写作教学,从自由阅读到阅读赏析,实现从读到读,从写到写。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是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些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以写促读,不失为提升阅读效果的好办法。

调整管理行为,打造快乐、高效语文课堂。从写作教学改革到“三位一体”语文新课堂建设过程中,学校在管理行为方面采取了系列相关措施。比如,课程表中每周安排一次两节联排的语文课;阅览室张贴三级阅读书目及读书方法指导;学校组织听语文课,不只听常规阅读课或复习课、讲评课,也听随笔写作课、听自主阅读交流课;教学常规的检查在原来基础上做了调整和改革,一般检查随笔本上的修改和点评痕迹。

实施流程管理,落实语文学习常规,把语文教改纳入课题研究,也是我校推动教改的重要措施。事实证明,这些举措避免了课改过程有思想认识无机制保障,避免了教学改革只有想法或者只有做法,避免了一味实践忽略反思总结,在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同时,也推动了学校教研机制的逐步完善。

几年过去了,我们欣喜地发现:语文课成为师生最喜欢、最有成就的课。学生玩得高兴,写得畅快,展得得意,读中有悟,评改用心,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热情和水平。语文教学改革对于教师成长更是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多次参与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或“语文生态系统建设”方面的经验交流或执教观摩课,得到了省、市教科所的关注和肯定。快乐语文课堂建设也已成为我校幸福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先后两次承办了“全国中小学随笔化写作成果推广会”,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随笔化写作教学师资培训基地”、“随笔化写作课程研究示范基地”等。平原二中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所带动的如火如荼的学科特色建设工作,已成为学校探索成功之路的不竭动力,学校正在形成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态园,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绿洲!

参考文献

1史密斯著,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