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浸润我们的数学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8
/ 2

让情感浸润我们的数学课堂

任良建(重庆市云阳县初二中)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感认知结合

初中数学是学校课程中最主要的学科之一,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课程的加深,其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越来越强,难度越来越大,致使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就越来越低,甚至放弃数学。也有许多学生花了功夫却没有多大的效果,逐渐丧失信心,于是在一个班上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重于语言信息与行为信息的传递,忽视了情感信息这个要素在课堂教学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感情也就没有教育。”全国优秀教师孙维刚老师说过:“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成为有感情的人”“数学可以使不聪明的人聪明起来,聪明的人更加聪明”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应当是一个播种、诱发和培养学生情感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教书匠。怎样将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让情感浸润我们的数学课堂?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应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用的良好师德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只有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学生才能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此时,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顺心的时候和不顺心的时候,此时,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留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学的思想收回到课堂学习中。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的父母离婚,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精力不能集中,课堂上老师对她的一个微笑便可以化去她心灵的伤痛,用这颗爱心去鼓舞她。可想而知;情感(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有多大的作用。

在数学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虑和困惑,这些难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教师除了以口、手、耳、目来传递信息,还须根据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审时度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教学艺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此在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必须有感染力。要具有感染力,教师必须对学生有真挚无私的神圣之爱。正如有一位学者所说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此外,教师必需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上课时所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有着执着追求,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而并不是仅仅当作职业来从事。此时此刻,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他们就会乐意地多参与课堂教学中去。

二、帮助学生建立最佳心理结构,引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要注重信息传输的多样性、奇异性与灵活性,以积极的刺激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中把数学内容与当前生活相结合,与数学史相结合,利用猜谜引入故事、引入概念、引入方法,都可以刺激学生大脑的有关学习神经细胞高度兴奋,神经纤维通道的传输到达最佳状态。

三、积极发掘课堂情感因素

作为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生活现实、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创造性地组织课时教学内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有情可发。以情景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以发展为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故事情景、生活情景、形象动态情景、质疑情景、解决实际问题等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促进情感的发展。

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

青少年的心理与成人不同,让他们接受新事物时,要注意情境的创设,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概念性的讲述与具体的范例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并能转化为自己本身的认识。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系最为密切,如果学生能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视为一种享受的话,那么对数学产生兴趣便是必要的前提。因此必须打破封闭的教学结构和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的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诸如“汽车与牌号”、“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等,也有学生列举“锁与钥匙”的例子.经过一番讨论、探究,他们发现“锁与钥匙”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一把锁可能有多把钥匙.讲“确定位置”时联系“神舟”五号飞船成功着落内蒙古大草原后,地面搜救人员通过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确定返回舱位置的原理.在探索“蚂蚁怎样走最近”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剪拼圆柱体的实物模型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学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门、窗扇都只安装两个转轴,等等.由此可见,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完全可以转化为数学意识,转化本身就是“培育兴趣——自主探究——形成知识”的过程。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情感教育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数学课更成为情感教育的阵地,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并调动学生的情感状态,让情感浸润我们的数学课堂,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他们学习的责任感,自觉地养成积极、勤奋地学习行为和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