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肾功能衰竭62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药物性肾功能衰竭62例临床分析

金小掺

金小掺

丹阳市人民医院肾内科212300江苏/镇江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确诊为药物性肾衰竭的住院患者共62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药物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62例药物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57例治愈,均在2~4周内恢复肾功能,治愈率为91.94%。肾功能异常或未恢复的有3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的有1例,自动出院1例。

结论:在临床上应用有肾毒性药物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到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剂量、疗程等各种方面的因素,用药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尿常规及肾功能变化情况,从而减少药物性肾功能衰竭病例的发生率。

关键词:肾损害;肾功能衰竭;药物毒性

本次研究对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确诊为药物性肾衰竭的6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医务人员在临床治疗中对药物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尽早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确诊为药物性肾衰竭的住院患者共62例,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13~75岁,平均年龄为(42.56±10.23)岁。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用药史,用药年限为1~10年,用药剂量不等,在用药后均出现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搜集患者的用药情况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电解质水平衡、血尿素氮、血肌酐、嗜酸性粒细胞、尿常规等指标。其中排除原有肾脏病的加重及肾前性、肾后性因素引起的肾损害患者。

1.2药物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

在用药后出现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尿检异常和肾功能异常,尿素氮和肌酐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患者的肾功能在48小时内突然减退,血肌酐指标在基础值的基础上升高到50%以上,或是有尿量减少的表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患者的肾脏损伤达到3个月以上,或伴随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症状。

1.3治疗方法

临床治疗中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则立即停止使用可疑药物,肾功能衰竭患者予以低蛋白饮食、纠正其水电解质紊乱、维持其酸碱平衡并对其相关并发症进行治疗。对患者的血尿以及尿异常等情况通过给予维生素C、维生素K或碳酸氢钠等药物治疗的方式予以改善,避免使用肾毒性的药物。对于蛋白尿现象严重的患者和严重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患者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肾衰竭的患者对其进行透析治疗。

2结果

2.1实验室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后,其肾功能异常表现为血尿素氮指数在7.6~34mmol/L,血肌酐指数140~1476μmol/L,部分患者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2基础疾病

合并引起的肾损害基础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病患者6例,冠心病患者3例,脑血管疾病患者5例,糖尿病患者7例,泌尿系结石患者8例,感染性疾病患者7例,肾移植患者2例,慢性支气管肺气肿患者2例,肺结核患者1例,肾炎患者2例,肝脏移植患者2例,癌症化疗患者3例,药物超敏综合症患者4例,合并有以上2中基础疾病患者有10例。

2.3临床症状

伴随有恶心呕吐的患者有12例;肉眼血尿患者21例;有13例患者出现少尿、水肿的临床表现;9例患者有腰痛、发热;7例患者出现皮疹、关节痛。所有患者均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血尿、蛋白尿或管型尿等异常表现,血尿患者20例,少尿或无尿患者15例,蛋白尿22例,管型尿5例。

2.4引起肾功能衰竭的药物

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患者有21例,占33.87%,包括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先锋、先锋Ⅴ、先锋Ⅵ、头孢他啶、氨苄青霉素、青霉素、磺胺、利福平;造影剂药物引起的有10例,占16.13%,包括泛影葡胺、欧乃派克;免疫制剂药物如甲氨蝶呤引起的有9例,占14.52%;非甾体类抗炎药及解热镇痛药18例,占29.03%;其他药物4例,占6.45%。

2.5治疗结果

62例药物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57例治愈,均在2~4周内恢复肾功能,治愈率为91.94%。肾功能异常或未恢复的有3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的有1例,自动出院1例。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新型的药物也被不断开发并广泛应用到临床病人的治疗中,然而,由于各种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存在,导致临床上因药物发生的患者器官功能损害病例不断增多[1]。药物性肾功能损害时临床上常见的药物诱发的患者器官功能损害,主要是由于医生与患者对药物的联合使用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知识未全面的、清楚的掌握而导致的不合理用药[2]。随着药物品种和类型的不断增多,药物性肾损害的案例的发生也逐渐增多,肾脏是人体对药物进行排泄的重要器官,发生药物性损害的几率非常高[3]。药物性肾功能损害是指因不合理用药或药物使用过量导致肾脏出现毒性反应,或是肾脏对治疗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药物性肾损害是一种由不同药物所致、具有不同临床表现和不同病理类型的一种疾病。引起药物性肾功能损害的机制与途径非常之多,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然而医生在临床治疗中却未对药物性肾功能损害予以高度重视[4]。

本次研究对本院收治的62例药物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引起患者肾功能衰竭的药物主要为抗生素药物和造影剂药物,其次还有免疫制剂药物和其他药物等。在患者确诊为药物性肾功能损害后应立即停止或较少对相关药物的使用剂量,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药物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肾功能。在对所有药物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后,57例患者治愈,并均在2~4周内恢复肾功能,治愈率为91.94%。

参考文献:

[1]高翔,陈杰,孙萍萍,等.77例药物性肾损害病例分析[J].药品评价,2015,25(18):42-46.

[2]黄秋红.抗生素致慢性肾衰竭患者药物性脑病38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32(03):83-85.

[3]朱俊利,李莹莹.头孢类抗生素引起血液透析患者药物性脑病的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4,30(08):79-80.

[4]郭华伟,王秀玲,张春建,等.10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相关因素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5,45(08):1443-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