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游戏中提高幼儿学习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如何在游戏中提高幼儿学习能力

余怀凤

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长城幼儿园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让幼儿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我们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数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运用贴近幼儿实际的日常活动进行随机教学,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认识数学规律,真正使幼儿能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同时将数学知识隐藏在游戏中,可以丰富游戏的趣味性和层次性,从而不断地提高孩子的游戏水平。在以幼儿为主体、愉悦的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性,真正体现了教师和孩子是“玩”“数学”而非“教”数学,幼儿的学习活动始终是一种愉快而又充满乐趣的活动。

一、日常生活活动中的数学游戏

生活活动在幼儿一日生活中,不仅占有一定的时间,而且对幼儿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幼儿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对幼儿产生数学影响的情景和事例,而且这些情境和事例是经常、反复地发生,因而对幼儿的数学学习产生了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作用和影响。例如:幼儿稳定的前后一贯的一日生活顺序,可以让孩子感知活动规律和每项活动的时间长短。结合值日生、晨间户外活动项目等活动进行随机教育,如“这星期,哪一组值日?今天玩什么?”等,引导幼儿认识昨天、今天、明天以及星期等常见时间单位。每天晨间接待时,我经常会让幼儿从不同方向报数,一方面让孩子学会接着数,另外也让幼儿亲身体验到报数的方向不一致,报的数字也不相同;数一数多余几张小椅子,说说有几个小朋友没有来,感受人与物的一一对应关系。上下楼梯时,引导幼儿下一级台阶数一个,这样,幼儿边数数边游戏,不但易于接受知识,而且易于理解数概念。寓教于乐,真正体现了教师和孩子是“玩”“数学”而非”“教”数学。在进餐和吃点心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匹配教学:一个小朋友一个杯子、一份点心、一条毛巾、一双筷子等等。带幼儿散步时,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物体的形状,有的房顶是三角形、有的是梯形,门和窗户大多是长方形,有的楼房高、有的楼房矮,树干粗、树枝细,树叶的形状各不相同,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观察比较,理解了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整理收拾玩具、图书、衣物的时候,幼儿将学习和掌握各种物品归类的方法和技能。幼儿的学习活动始终是一种愉快而又充满乐趣的活动。

二、数学活动中的游戏设计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数学,首先以幼儿为学习主体,以幼儿思维的特点设计数学数学的情景,创设自由、积极、主动的环境,巧妙地利用日常生活情景开展数学活动。

1.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例如在小班数学活动《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的数》中,教师创设了“鲜花盛开的花园”的情境,请幼儿扮作“蜜蜂宝宝”参与采花朵、采花蜜、送花蜜、装进蜂蜜罐等操作活动,先让幼儿听口令采几朵花(采一朵数一朵)、然后数花蜜(看点数数)、“送花蜜”,是一种将数字与点点匹配的小游戏,让幼儿变换着形式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另外在活动过程中,为了不让环节之间过度自然,老师还创设了“打雷了,要下大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让幼儿不再沉迷在某一游戏情节中,使幼儿的学习成了有趣的情境性游戏活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展开思维,丰富联想,让幼儿很自然的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比如,在进行中班数学活动“比高矮”中,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一天,动物园来了三只猴子,一只是小红,一只是小绿,一直是小黄。他们很调皮,一会儿爬高,一会爬低。一天,山羊老师让他们排队,说:“个矮的排在前面,个高的排在后面。”谁知,小红听见了,赶忙找来一张小椅子,爬上去说:“我最高,我排在后面。”小绿一见急了,找来一张大椅子,爬了上去……讲完故事后,老师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这三只小猴到底谁高谁矮呢?小红和小绿那样比高矮合适吗?怎样才能比较出它们谁高谁矮呢?”从而激发了幼儿探究“怎样比高矮”的兴趣,进而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了比较的规则和意义。

2.学具和材料的巧妙投放

学具和材料本身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操作材料的选择和准备中,我们应该考虑材料的普通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要考虑如何通过学具和玩具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对学具和玩具表面的形式的兴趣内化,转为动脑筋的兴趣。

(1)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

比如在中班“配对”操作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是大家共同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手套、袜子,有大小配对、有形状配对;还有数量配对、图案配对等多种材料。要想真正让幼儿与材料互动,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操作,这样才能使幼儿对数学的探究始终保持新鲜感,始终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获得主动地发展。

(2)通过材料的变化,使幼儿的操作活动体现出层次性。

如在小班数学活动“小猫钓鱼”中,第一次操作:提供给幼儿大小不同的鱼,数量为人手一个,要求每人按大小标记将小鱼放到盘子里;第二次操作:提供给幼儿颜色不同的大鱼和小鱼,数量多于人手2个,要求孩子至少取两条鱼按颜色标记放到盘子里。第三次操作:提供给每组幼儿颜色、大小不同的3种鱼,数量多于人手3个,要求每人拿3条鱼,按标记放到盘子里。活动中,教师从大小——颜色——大小和颜色两维特征来进行三次不同层次的操作,让幼儿在观察、比较、摆弄的过程中,感受小鱼的不同特征,巩固对颜色的认识,学习按要求分类。三次操作材料的投放,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地展示操作材料的原则,使操作材料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设计多种教学游戏

游戏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游戏化数学教学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得数学教育生动有趣,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理解。比如在大班数学活动《学习7的组成》中,老师首先让孩子们在玩“掷骰子”的游戏中,观察并记录下骰子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是几,多次游戏后,引导孩子发现骰子的秘密——骰子对立的两面数字之和都是7,7有6个组成方式。然后老师又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游戏对7的组成进行了巩固。游戏一“对口令”:每个幼儿的操作盒里有数字1-6,让幼儿要求幼儿找出与数字卡片合起来是7的数字,然后举起来并表述出来。如老师:“我是2”,幼儿说:“我是5,7可以分成2和5,5和2合起来是7”。游戏二“拼拼乐”:每组的操作筐里有许多贴有数字的半张苹果卡片,幼儿取半张苹果卡片,看清数字后在本组内找到另一半苹果,两张苹果卡片上的数字合起来是7,就可以变成一个完整地苹果送给小兔。游戏三“数字宝宝找朋友”:幼儿佩带数字卡片当数字宝宝,听音乐,当音乐停止时,要找到另一个数字宝宝,两人合起来要是7。通过变换不同的游戏活动,大大地调动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7的组成。

三、区域游戏中的数学渗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游戏不只是教学借助的一种手段,游戏更有它自身的价值,应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参与多种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生活,为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和发展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若将数学知识融入各类游戏中,可助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幼儿在欢愉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我们的每一个区域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数学的知识。在幼儿家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装扮,体现的是人与物品匹配;请客人吃饭,分碗、分汤匙、分蛋糕、分水果等,发展了幼儿一一对应的概念。在美工区,绘画风筝、蝴蝶让幼儿能感受到形状和颜色的对称美;画花朵、向日葵花,设计台布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在幼儿自己布局版面时,还发展了孩子的空间感;在泥工活动中,幼儿感受了物体的各种形状、大小、及重量。羊羊超市中的商品分类、商品价格标签、以及售货员与顾客间的货币交易,这里面隐藏着分类、认识数字和简单的加减运算。建筑区里小小“建筑师”们通过在搭建过程中运用各种形状(三角形、正方形……)的“建筑材料”,可感知各种形状的特征。“看图造房子”游戏是让幼儿感知各种几何图形,让幼儿反复辨别有关的数和形,发展幼儿的数能力。羊羊医院里的挂号单(外科是三角形的,内科是方形的),按数量包装“药丸”、按数取药等,体现了数学中的图形对应和数物结合;小吃店里的菜单价目表,“顾客”点菜的数量,“厨师”“配菜”,以及对照价格付钱、收钱,渗透着认识数字、按数取物的概念。理发店里的排队次序,能让幼儿感受到基数与序数的区别,服务价格表,能让孩子用手中的钱币与选择的服务项目相对应(如理发2元、吹风1元……)。在阅读区,我们投放不同大小、不同厚薄、不同种类的图书,让幼儿将图书进行归类整理,搜集各种动物、植物、人物图片,让幼儿制作装订图书,比如请幼儿再每页纸上剪贴出比6少的小动物,而且每页纸上动物的数量不能相同,再给图书写上页码,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比较和分类,在书写数字的同时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理解。

总之,数学游戏是一种非正式的数学教学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探索、思考与尝试,都是在自由、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这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幼儿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将集体学习变为个人学习,促进幼儿积极思考,不断提高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及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位幼儿主动地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喜欢数学、学习数学到探究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