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格特征及其培养模式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3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格特征及其培养模式初探

杨伟刚宋宝萍张阔海

杨伟刚宋宝萍张阔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本文梳理了创新人格的含义,通过对31名国内外心理学家研究的元分析提取了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十二个核心特征,分别是好奇心、成就动机、自信心、敏感性、幻想性、独立性、独创性、坚持性、敢为性、灵活性、幽默、情感丰富。最后论述了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途径

一、创新人格的内涵

何为创新人格,对创造力的不同理解直接导致对创新人格的理解不同。如果将创造力看作是少数个体具有的特质,则创新人格界定为创造力水平高的个体所体现出来的人格特点,从这一概念出发进行研究,会多选取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创新成果,或者在某一方面被公认为创造才能的个体进行研究。如果认为一般群体都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个体只是在不同任务、强度水平、反应频次上存在着差异,则可以将创新人格定义为一般个体在进行创造性活动中所展现并形成的稳定的人格特征。

创新人格特点的研究基于两个基本的原理的指导:第一是场理论(Lewin,1936),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个体人格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关于个体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人格和环境;第二是对于情感领域的研究,虽然大量的创造力研究认为创造力是一种顿悟或是一种灵感,但更多的创造力研究学者认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是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努力的,是需要全身心投入,伴随着激动、责任和奉献的。创新人格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思路:第一,是对科学界和艺术界已做出突出成就,或者被公认有创造力的人进行回溯性研究,第二,是先通过其他一些手段或借助其他工具,如智力测验等,先界定出一部分具有创造力的个体,探索其人格特质,并于一般个体进行比较研究。基于这两种研究取向所产生的创新人格文献是很多的,许多心理学家们对创新人格特点都有过概括。Sternberg(1988)认为,创新人格由7个因素组成,即容忍模糊;愿意克服障碍;愿意让自己的观点不断发展;活动受内在动机的趋动;有高度的冒险精神;期望被人认可;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Amabile(1989)认为创新人格应该包括工作中的自律、受到挫折后仍然坚定不移、善于等待奖赏、自我激励、喜欢冒险。Dacey(1989)建构了创新人格的多个特质,其中包括对模糊的忍耐性、灵活性、不同于一般的性别模式以及不善于满足等。Barron(1995)近一步认为创新人格应该包括复杂性、判断中的独立性、过度自信的、冲动的、不善于克制自己。Feist(1999)列出了100多个条目用来区分创造性和非创造性个体,其中包括想象力、冲动性、尽责心、焦虑、情感敏感性、具有野心、敌意、超然、自大、自治等等。Treffinger(2002)回顾了120多个关于创造力的定义,并对100多篇有关创新人格的文章进行了元分析,描述了创造性个体在能力、倾向、风格以及人格特质四个方面的模式。他的研究表明创造性个体使用发散性的和隐喻性的思维产生想法;使用聚合性和批判性思维来深入思考问题;具有勇气和开放性的精神来探索问题;并且能不断反省自我。如果说Treffinger前两个方面从思维的角度来阐述创造性,那么后两个方面则完全采用的是人格的观点。后两个方面又包括很多小的方面,如对问题的敏感性、好奇性、幽默、坚持性、自信等等。

二、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格核心特征

我们对31名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的元分析发现,在他们所共同认为的创新人格应该具有的特征中,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幽默、自信心、坚持性、独立性、高成就动机和敢为性等,我们又对理工科大学生两次访谈过程中,提取出了敏感性、幻想性、好奇心等特征。经过多名心理学专家讨论,从四大方面来描述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核心特征,分别是内部动力、内部意识、外部表现、外部情感。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维度,内部动力包括好奇心、高动机;内部意识包括自信心、敏感性、幻想性;外部表现包括独立性、独创性、坚持性、敢为性、灵活性;外部情感包括幽默、情感丰富。理工科大学生应具备的创新人格的一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好奇心: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是一种求知的内驱力。在此维度上得分高表示个体对喜欢探求新事物和未知领域,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充满兴趣。

成就动机:指一个人力求获得成功的倾向,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对人的学习、工作起着定向和推动作用。成就动机在每个学习者身上的表现不同。

自信心: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表现充满信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能够接纳自己。

敏感性:个体直觉思维的能力高低,对外在刺激的感受性强,容易发现事物细微的差异和潜在的联系。

幻想性:个体具有很高的想象力。

独立性:个体独立的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怀疑性,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不轻易的服从权威。

独创性:个体善于用新颖的,寻常人想不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坚持性:个体在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不屈不饶,具有专一性,遇到困难,能不退缩,坚持到底。

敢为性:个体敢于并乐于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思考做事情时,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即使可能会失败。

灵活性:个体喜欢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当一个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被试会很快换别的方法来解决。

幽默感:个体善于用幽默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生活,能在生活的点滴中找到快乐,并能随时给他人带来快乐。

情感丰富:个体易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情感体验,易于被生活中的小事所感动。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建立和谐新型师生关系。

创新教育将作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根本特征而充分显示对人类社会及其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正因为如此,创新价值观念提倡以展示人生价值、创造社会价值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将创新融入大学生的人生意义的追求之中。突出创新人格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环境建设价值取向主要指处理好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上,要更别重视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形成创新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学生心情轻松愉快,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人格。坚持学生主体观念提高和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前提。在培养大学生主体意思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应注意:一是承认学生个体的存在及个体差异的合理性,;二是促使学生自我发现,学会观察事物和提出问题。三是给予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教会学生充分合理利用。

(二)改革教育内容,增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比重。

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与主体自身的实践相关,创新实践活动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要在更新教育内容、改革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大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比重。首先打开校门,引导大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把从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上,通过辩论、讲解等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是要加强学术交流,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活跃学术气氛,开扩学术视野。总之要在教育内容里增加学生各项活动的实践锻炼,充分发展个性,培养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教学新方法,积极培育理工科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应改变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讨论、研究和开放式教学方法,如“社会探索法”、“智力激励法”、“延迟评价法”等,培养学生独立思索的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提出实验课题,自己实验设计,验证提出的假想,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锻炼他们经受挫折的能力和顽强拼搏的斗志。应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学生的方法,把考试由重记忆、重知识、重分数转向重理解、重能力、重创新,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强调,过程、重视差别、注重实践的创新教育的过程。

创造活动的开展,创新人格的培养,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创新主体必须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有利于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取长补短,共创卓越,也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灵感的萌发及情商的培养。因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意志力和耐挫力的培养

意志力和耐挫力是大学生在实现创新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人性弱点及不良因素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它是认知、情感转化为行动的关节点,是人格形成的关键环节,是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在创新人格的培养过程中,特别需要这种坚韧不拔意志力的支撑。因为,创新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漫长的创新实践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这就需要创新者有异乎寻常的恒心和毅力,才能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战胜自我,克服困难,最终取得创新的成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生活空间和社会舞台越来越复杂多变,外在的诱惑太多,他们往往很难把握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容易被环境所同化,缺乏毅力和坚持精神。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意志力和耐挫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对他们进行挫折感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勇于从挫折中站立;在实践活动中,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遭遇失败,从而提高他们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养成创新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孔德萍.大学生创新人格塑造途径探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

[2]廖江华.创新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15)

[3]尤逸萍.创新型国家战略下学校德育创新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6,(5)

[4]俞锋.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人格[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5]徐恩芹,刘美凤等.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J].人才开发,2005,(9)

[6]陈方.论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

[7]陈弘,章小纯.论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