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1

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变

纪玉军

纪玉军(莱芜市综合高级中学山东莱芜271100)

摘要:学期开始,教师总是以学期为时间单位,以一册教材为内容单位,精心设计、制定出学生应该到达的目标体系,教学目标既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包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或操作规程,与教学改革相伴产生和发展,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从本质上来说,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由传统的教学目标确定到现代教学的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大进步。它以教学目标的设计为导向,从根本上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体、以教师为主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在于倡导课堂教学目标的新理念、新思路。

一、确定教学目向设计教学目标转变

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目的与目标的主要区别在于:目的是通过某些手段要取得的比较长远的预期结果,而目标则是通过某项活动要达到的近期效果;目的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目标具有具体性、现实性。

2.比较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的本质

制定教学目标要受教育理念的制约,不同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目标要求不同。传统教育思想下的教学要求是根据传统的教学大纲,而教学目的是依据新课程理念,体现先进教育思想的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是以教师为主要行为主体,而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主要行为主体。因此两者的不同,实质上就是两种教学观、教学理念的区别,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归属、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模式

新课堂标准的制定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如何科学地制定并续写课堂教学目标,要清晰而明确地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既要指出使学生养成的哪种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领域和内容。内容方面最好不要用一些概括化的表述方式,如“学生间大应用题”等来续写。

二、传统的备课写教案要向课堂教学设计转变

传统的教师备课突出了“三备三写”,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和写“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学期计划”。教学活动中始终捍卫着以老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观念,守着自己的传统经验不放手,主观认为学生的知识是教师给于的,教师传授多少知识信息,学生应该获得多少知识信息,完全忽视了学习过程的知识结构。

教学设计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教育实用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而教学目标设计又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学起着导向、激励、调节、检测、评价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知识确立了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才有意义,达成有效教学才会成为可能。

三、教学目标要向学习目标转变

学期开始,教师总是以学期为时间单位,以一册教材为内容单位,精心设计、制定出学生应该到达的目标体系。教学目标既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包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统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以及学生的情况,将教学目标更加细化,为教学目标的落实打下基础。我们制定学期目标过程中,要防止不顾学生情况的闭门造车现象,也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个性而由教师随意制定教学目标的各自为政的倾向。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达到的结果或发生的变化。以前,教学目的只有我们教师自己知道,教学、评价等主动权一般掌握在我们教师的手中。如果教学目标只停留在我们的备课本上,只有我们知道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学生本身处于盲目的状态,学生就不能知道自己应该通过学习达到怎样的要求,就谈不上进行自主的学习。所以只有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达到怎样的要求,才会进行自主学习和发展。因此看来,我们应该给学生讲明学习目标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督促学生学会利用学习目标,对学习情况自主检查评估。这样才能使他们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如何展示、合适展示,既是一项教学技术,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同时我们还需要设计好评价程序,一个好的评价程序是落实数学目标、检测学习目标的重要一环。过去,我们不论是用什么试题来考试,都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学习评价排名的主要依据,但我们根本不知道这套试题的效度和信度。测试工具和程序包括课堂检测工具、单元检测工具、期中期末检测工具。这就需要我们清楚这些工具所测出的结果所占的地位,包括如何进行测评、如何分析测评结果。在检测之后,要根据试题中具体的题型、题目进行科学的归纳分析,找出自己教学上的不足,进而对以后的教学采取更好的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

[2]《物理学讲义》。

[3]《中学物理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