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生定制,劳动中育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1

“量”生定制,劳动中育人

谢丽芳

——以六上品社劳动教育主题为例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尼山小学324000

摘要:“联系生活,在活动中育人”的课程理念在劳动主题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课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布置开展与劳动有关的调查、采访等活动,知晓劳动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时立足孩子特点,以分工合作、讨论、模拟表演劳动等活动为课堂主要教学形式;课后导行实践,与班级、学校和社会的相关劳动主题活动进行整合,开展践行评比展示。量“生”定制,在丰富多彩、真实有效的活动中让劳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以生为本活动育人劳动教育

在品德课劳动教育主题单元的教学中,能否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效活动,统整活动资源,关系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等目标是否达成。笔者以六上品社劳动教育主题单元教学为例做一探讨。

一、量“生”实际:课前开展调查、访问活动

1.课前调查,了解劳动的意义。课前布置查阅资料,小组交流制作海报。以“便利贴+卡纸”的形式,各自将观点写出、粘贴在卡纸上,各抒己见。然后小组派代表班级交流。观点摘录如下:

(1)劳动能力强的人,生活技能相对较高,独立生活能力也较强,会对生活充满信心,能够独立面对各种困难。

(2)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

……

教师总结:是呀,别以为劳动没什么了不起,从洗碗、倒垃圾中蕴含着你对妈妈的尊敬;端茶送水,招呼客人,整理书桌却展示了你良好的教养;学会洗衣、做饭,整理房间,会一辈子受益……

2.访问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重要性。结合调查访问表,采访身边的劳动者,你认为他们劳动重要吗?进一步认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通过采访家长、老师、同伴等身边的人,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做家务,热爱劳动对于锻炼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毅力、体力、创造力等有许多好处;是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幸福生活必备的能力。

二、量“生”特点:课堂进行讨论、表演活动

1.游戏讨论:各行各业重要性。爱玩爱讨论是孩子天性。在教学各行各业重要性这一环节。活动设计如下:

游戏讨论:美好生活哪里来?体会创造美好生活的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1)小组游戏:每人用卡片写自己长大后想从事的工作。(2)轮流说一说:我的职业为大家生活带来的便利与美好。(3)议一议:如果没有()职业,我们就不能()。小结:我们每天美好生活需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看看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么多的劳动者都在自己的行业岗位上做着自己的一份工作,我们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知道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劳动者。(4)联系实际说说你平时生活中有没有突然遇到困难,这时候会请谁来帮忙,你当时有什么感受。比如:家里卫生间堵了、停电了、钥匙忘家里了……(5)小结:我们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他们只是分工不同,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尊敬。

2.情境表演:悟珍惜劳动成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根据平时观察到的班级卫生打扫现状,课前引导几名擅长写作和表演的学生对班级生活进行观察。排练不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景剧。不打扫班级卫生还乱扔垃圾,饭菜不珍惜,平时乱花钱等的情景剧表演。通过表演和观看,学生感悟到要珍惜劳动成果。

三、量“生”需求:课后举行展示评比活动

1.QQ群里晒美照——展示最美劳动者。在学习完《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后,开展了“寻找最美劳动者”活动。要求把身边热爱劳动、值得尊敬的劳动者用照片拍下配上简短文字,上传到班级QQ群相册——最美劳动者。同时班里的许多学生自己也成为父母、同学眼中的最美劳动者。通过“我来露一手”活动,爱上了做美食;跟着大师学整理,书包房间整理井井有条。“劳动最光荣”有了进一步的体验和感悟,最美的劳动者身影留在记忆的深处。

2.微信群里传“美篇”——晒出劳动小能手。根据已经开展的活动和展示,由家长、老师、同伴评选出班级家务劳动小能手,进行全班表彰。并且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收获心得等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微信“美篇”,并及时上传朋友圈和班级微信群。这样学生收获了劳动知识,锻炼了劳动技能,受到了爱劳动、感恩父母的教育,更分享了成长的快乐。家长、伙伴、老师、亲朋好友见证优秀,见证成长。家长也进一步认识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对孩子一生幸福的重要性。

“活动”是品德课程实施的灵魂。品德课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中育人是一个非常值得品德教师研究的课题。教师只有在品德课的课前、课堂、课后评价、导行中,量“生”定制,开展丰富多彩、真实有效的活动,才能让品德育人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中小学德育》,2016年1-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