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创设情境培养阅读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巧妙创设情境培养阅读能力

刘丽萍

刘丽萍

(洛阳市教育局直属第十小学河南洛阳471000)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9-0000-01

最近,听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执教的一节二年级阅读课,上的是一首现代诗,整堂课教师都在解决“怎样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问题,让学生想象生活图画,说词语的意思,范读、分小组读、合作读等各种读法都一一试了,可学生就是读得没感情。为此,执教者颇为苦恼。笔者认为,这堂课较之那些断章取义讲感受、故弄玄虚谈领悟、漫无目的去拓展的语文课,能够从在文本之外徘徊转向文本本身的挖掘,值得肯定。但问题是,如何真正地走进文本?

我们知道,走进文本的关键是关注文本的语言,既有对语言的理解,也有对如何运用语言的学习。语言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就是语境。语言是语境的产物,也是语境的一面镜子。

语言与语境的密切关系启示我们: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接触语言,真正走进文本的关键就是对语境的把握。把握语境就是透过语言进入语境,依托语境学习语言。入境才能入情,入情方能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语境,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立足整体地感知,涵泳体察地领悟,有的放矢地拓展。因此,可以说语境是开启阅读教学大门的钥匙。这里所说的“钥匙”可以理解为一种途径、一种策略。那么,对语境的把握作为教学策略又如何运用于阅读教学中呢?

一、创设真实的语境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经过编委的精心挑选,一般为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作品,每一篇阅读材料都有其所要体现的价值取向,有着丰富的内涵。要引领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必须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体悟,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中的内容,进入文中的情境。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以往的教学中都认为这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然而,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这次李孟的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又值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将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所以李白的诗也应该是充满了畅想和浪漫。于是我在教学创设中不再渲染伤感的,难以释怀的情绪。因此而设计了在黄鹤楼上,李孟两位诗人登高眺远,畅谈理想的情景,于是学生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千古名句有了更积极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就是要通过挖掘文本的内涵,强化语言的情感功能,让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深刻的情感。

二、创设丰富的语境

当我们的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理解的范围,当我们在教学中只依靠静态的文本材料已无法被学生所接受时,就应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创设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环境。例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采赞美了在长征途中为了不拖累别人而宁肯牺牲自己的小红军,然而由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生活背景之间的巨大差异,使老师从课文的对话朗读指导入手来促进学生感悟文本的教学策略遭到重阻。于是我在教学中尝试先放弃对对话的朗读指导,转而呈现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来创设语境。收集了一组既感人肺腑又令人荡气回肠的长征事迹,通过屏幕阅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有了这一步的情感铺垫,使教师、学生自然地置身于一定的语境之中,充分感受到战争时期,红军甘愿牺牲生命的爱国热情。实现了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沟通。

当然,在优化组合语文资源时,教师要形成球形意识,使语文教学资源紧密围绕教材内容,向周围发散,形成一个以教材的知识能力、情感熏陶,价值追求为球心的一个球形,从而在教师精心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语境之中,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的和谐统一。

三、创设形象性的语境

低年级教材中文本的语言多以形象性语言为主。这类语言的特点是形象感强,易转化成图画。当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文本时能够一边读文一边在头脑中想象图画,实现由文及图的心智操作,也就实现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但汉字毕竟是一种抽象的图形文字,对刚学习汉字不久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见字形读字音的认读已经不易,再加上想象文字描绘的图画,更是困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台阶”,不求一步到位,可以分步完成。

例如,教学课文《秋天的图画》,教师课前依据课文内容绘制了梨树—灯笼、苹果—脸颊、稻海—波浪、高粱—火把等四幅图画,课堂上,学到“梨树图画”的内容时,先让学生看“梨树—灯笼”这幅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在看图观察后回答:梨树上长着许多金黄色的梨,远远看去好像许多金黄的小灯笼挂在枝头。这样做就把文本语言中表现的图画直接展现了出来,作者创作时面对的图景先由教师的创作还原了出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一个“图画原形”。然后出示文中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并在“金黄”和“灯笼”这两个词语下加上着重号。让学生想着刚才看到的图画读读这句话,看看一边读一边还能看到些什么。有了“图画原形”的基础,在着重号的暗示下,学生在读后交流时谈到:看见一个个梨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光,一个个“小灯笼”在枝头晃来晃去,好像告诉大家“秋天来啦”。这时,学生表达的“心理图画”就是对文中形象性语言的语境还原,而先前的“图画原形”就是这一还原过程的“台阶”。“台阶”的辅助作用随着学生对经验的积累、丰富,对形象性语言逐渐敏感而慢慢消失。

新课标要求,每位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并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切实提高语文素质。在教学呼唤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重视语境的创设无疑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剂良方,值得我们共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