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心灵的震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4

思想的碰撞心灵的震撼

张艳云

——读《美国语文》的感受

张艳云

摘要: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在课改中学习、吸收、总结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课改质量。《美国语文》传入中国,给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带来了震撼,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本文就是笔者学习《美国语文》后的一些感受。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国语文》;教师

作者简介:张艳云,任教于云南省腾冲县第一中学。

中国课改实施多年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处于改革的大流中,如果不想“激流勇退”,那么必须在课改中学习、吸收、总结和反思。《美国语文》传入中国,的确给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带来了震撼,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以下是笔者读《美国语文》的几点感受:

一、课本插图详实

初拿到《美国语文》时,前后翻一遍,第一反应就是插图丰富,有图片、雕塑、绘画、摄相、地图……细看,这些插图是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图文并茂,并且可以从图书馆、博物馆内得到实物的佐证,甚至可以把它看作史料,这为文章的现实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图片的直观认知更利于对文字抽象的感知。

中国的语文课本,也有插图,但往往是应景的人物画,粗线条的勾勒很难为作品的真实提供佐证。目前,我们使用的课本,大多把图片设置于目录前和课文分开,还缺少文字说明。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课文选入不少,却缺少一个地图来说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在处理《六国仑》、《烛之武退秦师》等涉及战国时期的各国分布示意图,学生是无法从课文中找到的,而课文中提到的“合纵”、“连横”学生都没有直观认识,更不用说对整个言论的现实性的理解了。中国课本、图片的缺少,导致有些文章讲着空洞,缺乏现实感。

二、文史不分家

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来编排课文是美国语文的一大特色,课文将美国二百余年的历程分为六个不同的音符,目录为:

第一部分:文明的交会时代故事开始~1750

共五课:第一次美洲的航海日志;乌龟背上的土地;有趣的故事;弗吉尼亚通史;罪人在愤怒的上帝家中。

第二部分:国家的诞生时代故事1750~1800

共五课:富兰克林自传;独立宣言;在弗吉尼亚洲大会上的演讲;穷里查德的年鉴;从新白宫里写给女儿的信。

第三部分:国家的发展时代故事1800~1870

共六课:《日晷》的通告,魔鬼和汤姆?沃克;穿越大裂谷;阿舍大厦的倒塌;自然;瓦尔登湖。

第四部分:分裂、和解与扩展时代故事1850~1914

共七课:战争插曲;葛底斯堡演说;内战中的声音;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生火;一小时的故事;一场瓦格纳音乐会。

第五部分:不满、觉醒与反抗时代故事1914~1946

共五课:龟;在另一个国家;四月沐浴;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幽灵进来的那一夜。

第六部分:繁荣与保护

共六课:前十年;棕色的大箱子;女勇士;做了抵押的心;稻草变黄金;日常生活中的蜕变;家里的作家。

从目录中,可以看到课文的主线:文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强调了国家的意义和人的力量的伟大,也表明文学的发展和人的思想、经验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每一个部分都有时代故事来阐述“历史背景”和“本时期的文学”作粗线条来对一个时期进行概括,让学生一目了然历史与文学的息息相关。

中国教材的编排以单元为主,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每册由4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和领悟,有的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同一单元下,在单元提示里编者会强调这个单元学什么,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什么。

三、助读材料丰富

《美国语文》每一大部分都有一篇时代故事,详细介绍本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文学发展情况,每篇课文前又有四个助读板块:“阅读指导”板块,主要介绍本课的作家、作品、创作风格及文学成就。“背景知识”板块,主要介绍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文学背景、文化背景、哲学背景、传媒背景、音乐背景等。“文学与生活”板块包括三部份:联系你的经历,日志写作,专题聚焦,主要是将读者的经历与作品的内容联系起来,并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在“文学聚焦”板块,重点介绍文章中出现的文学现象的主题、风格、文体形式等,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教材体现了学生“学本”的特点,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设了种种桥梁,为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我们使用的课本也有助读:课文前有单元提示,包括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求及学习方法介绍,但往往相当简单,如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这个单元学习小说。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的作用。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究竟什么是小说的“主题”、“情节”、“细节描写”,每篇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我们的教材没有详细介绍,如果有,就在正文下简要几条注释,但通常没有,学生怎么获得这些知识,它在教参里,由教师各自选择讲解,全与不全学生无从知道,这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也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量,还不利于学生自学。

四、目标明确

学习一篇文章,肯定要求达到一定的目标,课后的练习题就是对目标的检测,如《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思考:

解释:①富兰克林通过第一段中的他的“坦白”取得了什么效果?(解释)

②为什么富兰克林承认宪法中的“错误”?(推断)

③富兰克林为“公共利益”压抑自己的“观点”的目的是什么?(分析、评价)

④富兰克林演讲的整体结构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解释原因。(评价、拓展)

⑤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节选中详细描述了他试图达到道德完美境界的努力,将那篇文章中所描述的年轻的富兰克林和发表这篇演讲的这个富兰克林进行对比。(文学连线)

对每个问题处理方法的提示实际是一种目标要求,明确的目标,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要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些能力训练目标。美国语文的问题设置,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份“学案”,学生可以通过对照设置的问题自主自学的方式来达到学习的目标。

中国的教学也有目标,但这样的格式,明确的目标,恐怕在教师的教案中也很少可以找到,学生到底明确多少目标就更难说了,所以往往学生学了很多年语文,却不知自己达到了怎样的目标。

五、高度的学科综合性

母语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各学科的教学都要通过语言的描述功能和表述规则对各学科学习产生影响,而各学科的知识概念体系和思维特点对语言的影响也明显存在,它们是相互作用的。纵观《美国语文》教材练习,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它们融合多学科知识的鲜明特点。例如《生火》一课中:

小册子:这个故事里的人是死于低体温,或者叫低于正常的体温。对这种情况进行研究,然后制作一本小册子,在其中提供关于避免低体温或发现它的预警征兆的提示和指导。(健康连线)

《一场瓦格纳音乐会》

项目:

1.一场瓦格纳音乐会。组织一场你自己的瓦格纳音乐会。找到两个以上瓦格纳歌剧的录音。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以便你可以进行介绍,为全班同学播放这些音乐。(音乐连线)

2.研究项目。查出1862年的《宅地法》是怎样使人们可以在边疆地区定居的,凯瑟对于在分发的土地上的生活描述准确吗?将你的调查结果做成一次口头报告。(社会研究连线)

《龟》

项目:

1.漫画。和一个搭档一起缩写《龟》,表达它的主题思想。画一幅卡通画并写下说明,来传达那个信息。(艺术连线)

由以上小册子、项目活动中可以看出美国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思想深入人心,它渗透在母语教材的练习活动之中。

美国教材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个性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会合作,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创造性人才。学科知识尤其是相近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应该打破,强调多学科沟通和融合是时代的需求,这一点对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综合性学习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六、说写结合的写作训练

微型写作课

口头航海报告:哥伦布能筹集到资金是因为他有能力使没见过他探险的大陆的人接受他的想法。假设你是哥伦布,口头做出一篇报告,在回到欧洲报告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

写作技巧重点:生动细致的说明。为使你的听众分享你的经历,你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描述来说明纳入感官的细节,叙述可以看到、听到、感觉到、触摸到或闻到的东西。在以下范例中,哥伦布使他的读者感受到他们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件。

日志中的范例:到处是高大茂盛的小树林,还有四周绿树环绕,浓荫覆盖的大湖,景色优美迷人。整个世界就像四日的安塔露西亚一样青翠欲滴,鸟儿歌声动听,让人不忍离去,成群的鹦鹉连天空都能遮没。

哥伦布通过感官细节来描述这个岛屿,他认为这个富饶的岛屿非常美丽。

构思:想象哥伦布见到的自然风光,列出他可能碰到的热带风光,声音、触觉、气味和味道。

写稿:在描述这个岛的时候,尽可能纳入你最多的感官细节。通过细节来表现这一地区的富饶繁茂,而不是告诉你的听众它有多美丽。

修改:对你描述的每一个形象都加入细节来强化,在只有视觉和听觉的描述中加入嗅觉,考虑在适当的地方加入触觉或味觉的描写。

以上是第一部分第一课《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的微型写作课中的所有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教材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学习语言,这种训练方式让学生把阅读和写作实践,把学习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善于创设“语境”,“语境”的创设,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依傍,学生不必为“说什么”冥思苦想,一个语境提供了一次完整的言语活动。第三,重视交际,对话训练,说写结合紧密。第四,片段练习目标明确,写作训练重点突出,内容不重复,注重片段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个性品质。第五,训练完整,由看——说——写结合,有口语训练、有重点、有范例、有构思指导到写稿,最后修改。

这样的写作指导,步骤完整、目标明确、训练具体、便于操作,并且训练以片段为主,内容往往不重复,这对我国作文教学不注重片段训练,作文内容却往往重复起到了借鉴作用。

七、语文生活化

阅读《美国语文》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语文生活化,无论是课前导读还是课后练习,它更侧重于置学生于时代事件、背景以及作者身处之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注重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收集、整理素材以及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例如:《前七年》

联系你的经历:当父母或教师敦促你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学习一门技能或一样乐器时,他们是希望帮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样地,这个故事中的父亲推动他的女儿向着某个方向前进,也是希望她能得到幸福。然而,她对于幸福的看法却和父亲的不同。

日志写作:描述你对未来设定的目标,并讨论你的长辈为你设定的目标。

专题聚焦:当文学与日常生活中相遇。在这个故事里,日常生活中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在阅读过程中,你要思考哪些选择是年轻人应该自己决定的,而哪些是长辈可能希望替他们决定的。这样的导读系统,把“文明的传承,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放在现实实际生活的场景中认识、体验应用。学生在学习语文,同时也在体验着生活。

我们的课标也提倡语文生活化,但学生学习时却往往和现实脱离,教材中更是难见到这样的启发和联系,即便有也被教师以“与考试无关”这样的话语忽视,所以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兴趣,语文学科地位越来越低。教材缺少时代性、实践性、丰富性、灵活性应引起我们关注和反思。

八、潜移默化的道德情感价值观

中美语文课都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课本中都有关于国家光荣历史和英雄事迹的文章,但两国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却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的教师往往是把课文中的道德情感归纳成一个统一标准,讲解给学生,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缺少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并且教师的灌输形式单一、语言空洞,缺乏现实性、时代性,更不会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现实生活及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品质等问题。而美国语文则不同,道德情感价值观在课文练习中随处可见,并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去体验和感悟,涉及德育的方方面面。例如:《魔鬼和汤姆?沃克》

联系你的经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里,我们经常会看到政治竞争者们不计一切代价地争取胜利,经商的人用不诚实的手段赚钱,而奥运会上的运动员为了赢得金牌而对规则进行变通。而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了获得巨大的财富,做出了更加极端的选择,虽然他知道最终会为自己的决定付出代价,他还是和魔鬼做了一笔交易。

日志写作:从现代的新闻中找出受到金钱、权力或名誉的欲望驱使人的例子。

项目:纸板游戏。设计一个纸板游戏教低年级的学生认识贪婪和莽撞决定的后果。把你的游戏展示给同学们看。

编者还利用每篇课文的作家的成长经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如在介绍杰克?伦敦时写到:“杰克?伦敦和成千上万其他的采矿者一起对建立阿拉斯加边疆地区做出了贡献。和《生火》中的主人公一样,他们受到金子的诱惑,来到了一个严酷的环境中。要在这片冰天雪地的边疆地区生存下来,最关键的是什么品质?

总之,美国的德育教育是自然而然,学生在思考、讨论、绘画、做手工、做调查等过程中认识了真、善、美。在学习不同时代文学作品时,时时联系今天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不同问题作品,特别是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体验、思考和认识,从而思考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待人接物、合作、亲情、友情、爱情、意志、品质等,这样的德育教育更让人容易接受。

九、疑问和困惑

通过对《美国语文》的阅读,除了以上的肤浅认识之外,心中也充满了疑问和困惑。

第一,每一课从头到尾内容非常庞大,教师是怎样教,学生又是怎样学的?每一课大约要用多少课时?

第二,每一课都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学生都能参与完成吗?

第三,写作训练,每一课后都要完成吗?

第四,朗读是学习语文阅读的基础,可美国语文中更多的是注重思辨、理解。

第五,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第六,练习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又是如何评价学生的?

第七,《美国语文》配有教师用书吗?学生是否像我国的一样看各种辅导书?

第八,兴许是受中国考试制度的影响,对美国的升学考怎么考,考什么充满了好奇。

十、启发与思考

中西方教育的大冲撞,也给了笔者启发和思考:

第一,我们什么时候才有完整的写作教材,我们的写作课什么时候学生才有话可说、才说真话。

第二,语文课本的编排应该有大胆的改革,更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生活就是语文的基础,语文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第三,教科书中要有丰富的导学系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

第四,语文课的德育教育不在空洞说教,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内化。

第五,正视学生首先是一个个体的人,而不是道德一统关照下的抹去了个性的集体性的人,容许学生正视人的正常需要,客观的分析作品,而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第六,教师应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扩大知识面,不能封闭于本学科之内,从而丰富课堂的教法和学法。教师应该对所教的文本有自己的见解,能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多元解读。

参考文献:

[1]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健鹏,胡定青.美国语文[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王焕英.中美教材助读系统的比较和分析[J].语文教学参考,2006(11).

[5]马爱莲.国外母语教材练习系统的特色[J].语文教学参考,2005(9).

[6]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学科教育展望从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云南省腾冲县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679100

TheCollisionofThoughtandtheShockofSoul

ZHANGYanyun

Abstract:MiddleschoolChineseteachersmustlearn,absorb,summarizeandreflectincurriculumreform,onlyinthiswaycanimprovecurriculumreformquality.TheintroductionofAmericanLiteraturebringsashockforeachChineseteacher,sothatwehavechanceofre-checkingourteaching.ThispaperisthereflectiononlearningAmericanLiterature.

Keywords:Chineseteaching;AmericanLiterature;tea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