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眼科白内障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2

试析眼科白内障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徐琳

徐琳

(资阳市人民医院641300)

【摘要】目的:探讨眼科白内障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观察。方法:抽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110例白内障患者,将患者按照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n=55)与对照组(n=55),实验组采取超声乳化术,对照组采取现代囊外摘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比为(10.5±2.2)min、(2023±430)cells/mm2,明显少于对照组(13.8±2.4)min、(2376±481)cells/mm2;实验组平均内皮细胞面积(509±91)m2,明显大于对照组(440±80)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a=7.517,ta=4.058,ta=4.223,P均小于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6%%,明显低于对照组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60,P<0.05)。结论: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患者效果显著,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眼科白内障;临床诊断;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8-0030-02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疾病,其致盲率及危险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行为及生活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白内障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眼科白内障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观察。选取我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共11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共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对象均符合白内障的诊断标准[2]。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27例;年龄58~75岁,平均年龄(65.9±4.1)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2.3±1.2)年。对照组女性患者27例,男性患者28例;年龄59~74岁,平均年龄(65.8±4.0)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病程(2.2±1.3)d。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智力障碍及精神类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被详细告知研究过程,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诊断方法

采用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7.5MHZ,采用常规纵横轴位探查眼部,标准测量晶体厚度,视神经宽度。测量方法:①眼球轴径:从角膜前表面中心至眼球壁外侧神经缘,正常值为(23.97±0.29)mm;②晶体厚度:从晶体前囊中央表面回声至晶体后囊内侧的垂直距离,正常值为(4.02±0.23)mm;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晶体增厚,平均厚度为4.2~5.5mm,最厚6.0mm。

1.3手术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患者在术前通过复方托吡卡胺散瞳,达到7mm后,采用盐酸丙美卡麻醉,患者采取平卧位,消毒铺巾之后,通过开睑器启眼,在角膜缘处做一个切口,在10点钟方向做一个透明角膜切口。注入黏弹剂,使用撕囊镊子连续撕囊,采用注水针头进行水分离操作。采用超声乳化仪对晶状体核进行乳化,将皮质吸干净后,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中,将其调整至3、9点钟方向,将黏弹剂吸收干净,取出开睑器,涂抹典必殊眼膏,采用纱布将其遮盖。对照组采用现代囊外摘除术治疗,患者术前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达到8mm后,采用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1:1的比例麻醉,利用开睑器启眼,将上直肌悬空固定,在上方做窟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将巩膜表面烧灼止血之后,做一个角巩膜缘的板层切口,将平行虹膜切开,进入前房,向内注入粘弹剂。将晶状体表面环形撕囊之后,直径达5.5mm,对晶状体核和皮质层水分离。扩大原来板层角巩膜缘切口,将晶状体核娩出。巩膜切口间断性缝合之后,吸除残留皮质,前房与囊袋内注入黏弹剂,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中,使用黏弹剂吸收干净。

1.4观察指标

①手术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平均内皮细胞面积;②并发生发生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s)表示,组间对比采取t值分析,对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对比实验组手术时间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平均内皮细胞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白内障是一种可治愈性致盲性眼病,目前常规治疗方式为:传统白内障囊外拆除术、现代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术等,超声乳化术式目前使用较广以一种治疗方式,受到西方国家一致好评。其治疗时间短,切口小,不需要缝合,对周围组织损伤小[3]。现代囊外摘除术是一种通过隧道自闭性切口治疗的方法,其对于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的损伤,容易出现囊膜破裂及韧带断裂现象,从而损伤角膜内皮[4]。

本组研究中,实验组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现代囊外摘除术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手术时间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平均内皮细胞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朱清明[5]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因而,本组研究可进一步证实,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患者效果显著,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邢晓杰,汤欣,宋慧等.不同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内散射光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3,31(4):386-389.

[2]段海霞,曹志星,管怀进等.不同类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组织病理学观察[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4,32(6):502-505.

[3]罗为,谭雪梅.健康管理在白内障门诊手术中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2,41(22):2306-2308.

[4]邱祖标.简述手术治疗白内障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14,10(1):6-6.

[5]朱清明.白内障超声乳化和现代囊外摘除术的临床对比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5(32):35-35,37.

作者简介:徐琳(1991.1-)女,汉族,主要从事眼科护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