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1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潘进敏

潘进敏山东省青岛开发区太行山路小学266555

摘要:在新课标当中,对于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新课标还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以生为本,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成为统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激发学习动机体验探索推理分析

统计教学中最核心的就是数据分析。在新课标当中,对于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新课标还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以生为本、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成为统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激发学习动机,体会数据分析的意义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选择学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分析的现实意义(或者说价值所在)。只有让学生觉得进行数据分析是必须的、有用的,不进行数据分析事情就解决不了,学生才有可能积极投身学习活动。在三年级《我是小教练》一课,教材创设了篮球比赛需要换人的情境,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在落后的情况下应该换谁上场呢?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后,引发学生的争议,以什么为标准确定上场人选,成为需要研究的问题。这时候出示两名队员小组赛的得分情况表,在实际的背景中体会数据的作用,即可以增强趣味性,又加深对统计图中的数据及所表示的问题的理解。

二、以问题为导向,重视参与过程与体验,探索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让学生感悟到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做统计的。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平均数》一课中,出示两个队员的小组赛成绩后,问“该让谁上场?”这一问题引发争议,学生探索数据分析的方法,出现求总数不合理后,问“那该比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时候学生成为了一个探索者,研究者。通过学生操作理解“以少补多”的含义,并启发学生发现移动前和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在此,初步小结:什么是平均数?通过深入研究,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的取值范围。通过追问:“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11分,是指一场的吗?那是指第几场的?”帮着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从而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表象逐步清晰。通过以少补多和合并平分及求平均数,学生体验了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但分析的结论都是非常清晰和一致的。

三、在推理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按照《新标准》的要求,我们始终离不开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和预测,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很自然就渗透其中。在深化理解平均数这个数据中的教学中,追问“如果7号运动员在第4场得了3分,我们该派谁上场?”“最后的平均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小结:“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其实,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学生通过分析推理,进一步发现平均数的其他特点。从上面的课例可以看出:在推理中,数据分析能力有进一步深化。

总之,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也就是说分析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