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和红霉素联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阿奇霉素和红霉素联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

郑爱香

郑爱香(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城赵镇卫生院山西晋中030900)

【摘要】目的:对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间收治的11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把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儿在对其进行补液、止咳化痰、吸氧以及雾化吸入等治疗的基础上,再对他们使用阿奇霉素和红霉素进行联合治疗;对照组的55例患者则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P<0.05),患儿的相关症状改善情况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奇霉素和红霉素联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阿奇霉素红霉素支原体肺炎联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305-02

支原体肺炎又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是儿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起病隐匿而缓慢,相关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常常会给医生造成误诊,从而引起患儿的全身多个器官发生病变甚至造成患儿死亡。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最近来,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现在此病已经占小儿肺炎的20%[1]。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间收治的11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在对他们采用阿奇霉素和红霉素进行联合治疗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相关治疗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间收治的11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把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中:男33例,女22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3.5±1.5)岁;病程为3~15天,平均(9.1±2.2)天。对照组55例患儿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2~11岁,平均(3.9±1.6)岁;病程为4~15天,平均(9.1±2.5)天。以上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的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2],患儿近期没有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史,对他们的呼吸道分泌物进行MP—DNA检测结果都为阳性,并且没有出现对阿奇霉素、红霉素过敏以及患有严重心、肾、肝功能疾病的患儿。以上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和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与观察方法

对两组患儿都进行常规的补液、止咳化痰、吸氧以及氨茶碱平喘和雾化吸入等方法治疗。除此之外,对对照组患儿进行阿奇霉素治疗,治疗方法为:每天使用阿奇霉素10mg/(kg•d)静脉滴注1次,连续滴注5天后改为使阿奇霉素颗粒10mg/(kg•d)给患儿口服,每天一次,连续服用3天后停服4天,疗程为3周。对治疗组则给予红霉素30mg/(kg•d)对他们行静脉滴注,每天2次,滴注用7天之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颗粒10mg/(kg•d),每天服用一次,连续服用3天后停服4天,疗程3周。然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退热、咳嗽、罗音消失时间、尿常规以及胸部X片检查和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在用药1周之内出现发热和咳嗽以及肺部罗音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x线胸片阴影也消失;有效:患儿在用药2周之内发热和咳嗽以及肺部罗音等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其x线胸片阴影只有部分消失;无效:患儿在用药2周之内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X线胸片都没有明显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l0.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r检验,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相关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以及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儿出现恶心、呕吐1例,食欲减退l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对照组患儿出现恶心、呕吐的有4例,食欲减退的2例,还有1例出现腹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6%。相关的临床疗效见表一,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见表二。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2.63,P>0.05)。

表一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3讨论

支原体肺炎已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红霉素对消除有关症状效果明显,但是它不能保持对肺泡细胞中支原体的有效治疗;而阿奇霉素具有口服吸收迅速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可以有效的杀灭细胞内支原体。如果使用阿奇霉素和红霉素来联合治疗支原体肺炎,能够发挥它们协同作用,有效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采用阿奇霉素和红霉素联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迪,鲁莹.阿奇霉素、红霉紊舍用短程序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200例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5):4999—5000.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囊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11):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