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永存动脉干患儿的术后循环监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2

1例永存动脉干患儿的术后循环监护

金小青诸纪华

金小青诸纪华(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外科监护室浙江杭州310003)

【中图分类号】R5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061-02

【摘要】报告1例永存动脉干患儿的术后循环监护。术后关键在于维持循环稳定,预防低心排综合征,积极防治肺高压危象,观察有无梗阻及瓣膜狭窄或返流等并发症。患儿10天后恢复良好,出监护室。

【关键词】永存动脉干儿童手术后循环监护

永存动脉干(persistenttruncusarteriosus,PTA)是一种严重的少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它以左右心室均出口于单一动脉干,肺动脉及主动脉均发自此干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率占先心病的0.4%~2.8%。本病属严重型致命性心血管畸形之一,预后极差,如不及时治疗,约有75%病例于一岁内死亡。传统的Collett-Edwards分类法(1949)将本病分为四型,以Ⅰ型最为常见,约占本病的48%。[1]2011年7月我科收治1例5岁11月永存动脉干Ⅰ型的患儿,在严密的手术和精心的护理下,恢复良好。护理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儿,女,5岁11月,发现口唇及四肢青紫5年余,伴心脏杂音,胸骨左缘2~4肋间可及4/6收缩期杂音,P2亢进,震颤明显。超声多普勒检查确诊:永存动脉干Ⅰ型,室间隔缺损(VSD)干下型直径2.3cm,房间隔缺损(ASD)下腔型直径1.5cm、继发孔直径0.3cm,动脉干瓣轻度返流,三尖瓣轻度返流,右室高压。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Ι°房室传导阻滞,右心房扩大,右心室肥大,ST段改变。2010年11月心导管检查及造影示:上腔静脉压力19/11mmHg(1mmHg=0.133kPa),氧饱和度(SO2)78.8%,右心室104/10mmHg、SO293.8%,肺总动脉86/54mmHg、SO292%,肺静脉SO295%,主动脉102/54mmHg、SO291.8%,肺总阻力4.08woods。右室造影周围肺动脉扭曲扩张秃枝改变,右冠单冠畸源,主瓣共同瓣,降主动脉无异常。完善术前准备在体外循环下行永存动脉干Ⅰ型矫治+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置入+VSD、ASD修补术。术后带中心静脉压置管及气管插管回监护室,接西门子servoi呼吸机,心电监护。患儿术后恢复良好,呼吸机应用时间155h,监护时间10d。

2术后循环护理

2.1维持循环功能稳定,预防低心排综合征

2.1.1密切监测动脉血压(AB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和心律的动态变化及四肢末梢循环情况。保持合适的CVP,维持心率比正常儿童水平高10%~20%以适当提高心排量。本例心率维持在110~130次/min,ABP维持在90~120/40~60mmHg,CVP维持在8~13cmH2O(1cmH2O=0.098kPa),循环较稳定。术后做床边全导联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并与术前比较。术后3d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偶发房性早搏。遵医嘱予激素、极化液(10%葡萄糖+胰岛素)、磷酸肌酸钠应用,10d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Ι°房室传导阻滞,右心室肥大,左心室高电压。用药同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特别注意血钾浓度,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

2.1.2根据医嘱正确应用正性肌力药和扩血管药,本例术后予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2~5μg·kg-1·min-1,米力农0.75μg·kg-1·min-1,肾上腺素0.05~0.1μg·kg-1·min-1,硝酸甘油1μg·kg-1·min-1微泵维持。注意保持管道通畅,确保药物确实输入血管;严格做好床头交接和记录工作。

2.1.3维持出入量及电解质的平衡。早期须控制入量,在总量一定的前提下,限制晶体入量,适当补充胶体,以利于循环稳定和减少组织水肿。密切监测尿量的变化,若少于1ml·kg-1·h-1,在补足有效循环血量的前提下加强利尿。定时行动脉血气分析,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本例术后反复出现低血钾在2.4~3.4mmol/l,经深静脉缓慢泵注6‰含钾液及鼻饲10%氯化钾稀释液后,血钾恢复正常。

2.2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防治肺高压危象

PTA术前大量血流自总动脉干分流入肺动脉,肺血流明显增多,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阻力增加,加上手术易引发反应性肺动脉高压,术后极易发生肺高压危象,因此及时发现和处理肺动脉高压至关重要。若出现ABP先持续升高,后突然下降或低于正常,同时伴患儿面色、口唇发绀,烦躁不安,SpO2下降,CVP上升,心率增快,四肢末梢湿冷,肝脏进行性增大或质地变硬,尿量少等表现时提示肺高压危象,[2]应立即报告并配合医生积极处理。若CVP突然上升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时,也应警惕肺高压危象。主要采取的护理措施有:

2.2.1术后36~72h是肺高压危象的高发阶段,须保持绝对镇静。可持续静脉内泵入镇静剂和肌松剂,本例应用芬太尼5~10μg·kg-1·h-1和万可松1~2μg·kg-1·min-1,效果良好。减少刺激,按需吸痰,吸痰前、后充分给氧,动作轻柔、快速,气道内吸引时间应小于10秒,同时密切观察心率、ABP、CVP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止。

2.2.2保持过度通气,充分供氧。在呼吸机辅助通气下通过调整呼吸机参数使动脉PCO2维持在25-30mmHg,PO2维持在100mmHg以上。本例氧合差且术后6h内出现血性痰,予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至7cmH2O、氧浓度至70%,6h后血性痰消失。PCO2维持在28-35mmHg,PO2维持在80~140mmHg。

2.2.3定时行动脉血气分析,及时纠正酸中毒。及时用碱性药物纠正酸中毒以维持血PH7.5~7.6,以利于肺动脉扩张。

2.2.4联合应用扩血管药,观察疗效及副作用。术后予西地那非0.5~1mg·kg-1·次-1,4次/d鼻饲及万他维25ng·kg-1·min-1,6次/d雾化吸入,效果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本例未曾发生肺高压危象。

3严密观察有无梗阻、瓣膜狭窄及返流等并发症

术后高血压及心瓣关闭不全是手术死亡的两大杀手,如能及早发现,或可能采取修复心瓣的抢救手术。[3]术后须注意听诊心杂音,观察有无脉压宽,舒张压低,持续高血压(危象)及残存VSD等征象,定时行床边二维超声心动图,及早发现和处理管道梗阻及瓣膜狭窄及返流等。本例术后心动图示:永存动脉干根治术后,肺动脉流速增快,冠状静脉窦扩大,主动脉、肺动脉瓣轻度返流,二、三尖瓣轻度返流。

参考文献

[1]丁文祥,苏肈伉.小儿心脏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90-491.

[2]诸纪华,章赛春.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术后监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77-678.

[3]郭加强,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06-512.

[4]杨思源.小儿心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