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萨奇病毒疹临床治疗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柯萨奇病毒疹临床治疗探讨

杜斌

杜斌(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皮肤科163001)

【中图分类号】R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237-01

【摘要】目的讨论柯萨奇病毒疹临床研究。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症状可提示诊断。确诊须从患者各种体液或活检标本中分离出病毒,或有血清学检测证据。主要是支持及对症治疗。

【关键词】柯萨奇病毒疹

柯萨奇病毒疹(coxsackieviruseruption)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发疹性皮肤病。

引起发疹的柯萨奇病毒有A组2、4、5、6、7、9、10、16及B组1、2、3、5等型。其中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A16型,但也可由A4、5、7、9、10及B2、5型引起。其他常见类型皮疹简述如下。

流行病学

1.传染源Cox病毒的传染源为患者和带柯萨奇病毒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和带病毒者的咽部,还可以从患者的血液、脑脊液、心包液以及心肌标本中分离出某些型的柯萨奇病毒,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的粪-口途径,打喷嚏或咳嗽从呼吸道排出的分泌物也可能传播。柯萨奇病毒传染性强,不仅可通过肠道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手、用具、食物、衣物等传播,容易在家庭和集体单位中扩散。

3.易患人群任何年龄均可感染柯萨奇病毒,幼儿更易患染,健康儿童中的带病毒率可高达5%~50%,到成年时多己具有免疫力。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对同型病毒有持久保护力。

发病机制

通常柯萨奇病毒经肠道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后24h,即可在患者咽部和小肠查出病毒,并在局部黏膜和淋巴组织中增殖,当达到一定程度后进入血液循环,于感染后48~72h出现第1次病毒血症,此时患者可出现轻度咽喉部不适。病毒随血流进入各种组织中继续复制,并且引起细胞病变。病毒再次较大量地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到达各组织器官。病毒在各种细胞中复制时由于抑制宿主细胞的核酸和蛋白合成而导致细胞坏死,同时引起机体免疫及炎症反应,使受侵组织发生相应的病变和功能障碍。病毒血症持续至头痛、恶心、呕吐、肌痛、皮疹等症状出现后才消失。

临床表现

1.CoxA4前驱症状有发热、头痛、明显的食欲缺乏、鼻炎、咽炎及流涎等。常伴发疱疹性咽峡炎和黏膜疹。发热同时或热退后发疹,疹形为直径2~5mm的斑疹或斑丘疹,亦可发展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好发于面、颈、躯干和四肢,一般不累及臀部和掌跖,1~4d消退、亦可发生泛发性水疱性损害,直径可达5~10mm,成群发生,呈淡黄色水疱,1~2周消退。

2.CoxA9CoxA组病毒中最易分离和研究最广泛的一种,本型常引起流行,皮疹较常见,但无特异性。可发生红斑、斑丘疹、水疱、风团及紫癜等,可呈麻疹样、荨麻疹样、水疱样或瘀点、瘀斑样。损害始发于面、颈部,逐渐向躯干、四肢及掌跖蔓延,一般1~7d消退。常伴有枕后、枕骨下淋巴结大。可伴发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膜炎及肺炎等。

3.CoxB1发热时,在面部、躯干,以至全身皮肤发生风疹样、玫瑰疹样或水疱性皮疹。可伴发疱疹性咽峡炎及无菌性脑膜炎。多见于儿童。

4.CoxB3多见于儿童,常在夏季流行。主要发生水痘性皮疹,亦可见有斑丘疹和瘀点。损害分布在躯干、小腿及手指。有时咽部可发生小溃疡。可伴有发热、头痛、呼吸困难、腹泻及全身淋巴结大,也可发生肝脾大。

5.CoxB5主要引起心肌炎、心包炎、脑炎、瘫痪性疾病、腹膜炎、睾丸炎、疱疹性咽峡炎等,偶有皮疹发生。发热时或热退出疹,为斑疹、斑丘疹。

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症状可提示诊断。确诊须从患者各种体液或活检标本中分离出病毒,或有血清学检测证据。

鉴别诊断

须注意与其他出疹热性疾病,如麻疹、风疹及幼儿急疹等相鉴别,但与艾柯病毒疹临床鉴别通常是困难的,除非有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

治疗

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强调一般及支持疗法,可试用利巴韦林或干扰素。新生儿心肌炎的进展迅速,应给氧及保持安静,出现心力衰竭时及早采用快速洋地黄疗法。给予适当的抗菌药物以防止继发细菌感染。有惊厥及严重肌痛者给予镇静剂或普鲁卡因局部封闭,麻醉剂如吗啡、哌替啶等不宜轻易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成人10~20mg/d,继改为泼尼松,20~40mg/d,疗程1个月以上)可考虑用于心肌炎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心包炎患者,可望取得一定效果。鉴于此激素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病毒的复制,因此一般病例不宜采用。应注重急性期患者隔离、卧床休息,饮食宜营养好,清淡可口。加强护理,重视口腔清洁等。对症处理与其他口腔炎及出疹性疾病相似。有呕吐、腹泻者,应注意纠正脱水及酸中毒。有惊厥和严重肌痛者,应及时给予镇静药和止痛药。

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做好粪便管理,一旦发现流行,应对该范围内的人群如幼儿园、托儿所等实行集体隔离,依据流行病毒类型确定隔离时间最长可达12d,内部严格消毒,防止密切接触,以免扩大传播:密切接触的婴幼儿,可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感染。

参考文献

[1]162例病毒疹临床与病原学分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