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吉勋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曹吉勋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谢太平

谢太平(四川省资阳市丹山中心卫生院641317)

【中图分类号】R65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2-0210-02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肛肠科难治性疾病之一,曹吉勋教授总结五十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疾病属于本虚标实证,其病机关键是脾气虚弱和大肠湿毒蕴结。曹老综合运用补气健脾、解毒除湿、疏肝理气、温中散寒、温阳补肾、益气升阳、收敛固涩等方法治疗该病,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名医经验曹吉勋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局限于直肠和粘膜下层的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的腹泻、腹胀、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结肠镜检查可见直肠和或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肥厚、萎缩、粗糙等病变。西医目前主要采用5-氨基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肾上腺皮质激素、氧自由基清除剂以及手术治疗,由于西药治疗副作用大,手术并发症多,患者大多愿意接受中医治疗。曹吉勋教授系著名的肛肠病专家,从事肛肠疾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五十余年,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聆听教诲,颇有收益,现将曹老治疗该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1.1脾气虚弱,湿毒蕴结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泄泻”“久痢”“休息痢”“肠风”“脏毒”“肠僻”等范畴,现代中医多称为慢性腹泻或者慢性泄泻,但是按一般的慢性腹泻去治疗,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曹老认为该病不是单纯的脾虚或湿热为患,而是脾气虚弱和大肠湿毒蕴结共同所致:脾气虚弱,不能固护肠道粘膜,肠中湿毒之气侵袭肠络,湿毒雍滞肠间,肠膜受损,腐败而成疡,从而出现腹痛,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诸症。脾气虚是始因,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湿毒蕴结是果,脾喜燥恶湿,湿毒进一步困阻损伤脾气,脾虚与湿毒,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致使该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脾气虚的原因有患者体制禀赋不足,或久病虚劳损伤后天,或因饮食不节、情志因素损伤脾气,湿毒源于大肠中的糟粕与矢气。本病虚在上(脾)病在下(大肠),病初或进食辛辣不洁饮食时湿毒之性彰显而见发热、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病久则湿毒蕴结,热象不突出而表现为粘液便、脓血量少、肛门坠胀、肛门灼热以及腹胀、纳少、倦怠乏力等脾气虚之象。

1.2肝郁气滞曹老认为肝郁气滞也是该病的重要病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多见于性格内向、情绪郁闷、急躁易怒、心态脆弱之人,该类人员情志不舒,易至肝气郁结,另一方面,由于该病缠身,出行极不方便,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患者常因病郁闷烦恼。肝郁乘脾或土虚木贼使脾失运化,气机雍滞而见腹胀、腹痛、黎明泻重诸症。

1.3病机夹杂多变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本虚标实,寒热错杂证,本虚主要指脾气虚,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或因过服寒凉之剂,可兼见脾阳虚、肾阳虚和气血两虚证;标实主要指大肠湿毒蕴结和肝郁气滞,由于体质因素可表现为湿热证或寒湿证。不同的个体,不同时间,临床症候表现各不相同,或虚多实少,或实多虚少,或偏寒,或偏热。

2治疗

2.1治疗原则——标本兼顾,综合运用各大治疗方法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本虚标实,寒热错杂证,其病机演变复杂。治疗时应标本兼顾,寒温并用,根据不同的证候综合运用益气健脾、清热解毒、疏肝理气、芳香化湿、温中散寒、益气升阳、温阳补肾、收敛固涩等方法。至于利水渗湿法和消导法在治疗该病时却极少使用,曹老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而非小肠分清泌浊或胃之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利水与消导徒伤阴液与气也。

2.2辨病组方曹老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特点,以益气健脾、解毒除湿、疏肝理气为基本治法,并将这一基本治疗方法贯穿于治疗该病的始终,以四君子汤合香莲丸加减组成基本方:党参30g炒白术15g茯苓15g黄连15g广木香12g厚朴12g枳壳12g郁金15g。直肠段有病变者配合中药灌肠,常用灌肠中药配方:黄连12g黄芩12g板蓝根20g五倍子15g。

2.3辨证分型论治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复杂,证候多变,曹老将该病归纳份为7种不同证型,在基本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使辨病与辩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湿热型:粘液脓血便,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明显,腹痛,口苦,苔黄腻,脉滑数,镜检见肠粘膜充血,水肿明显或见糜烂溃疡。加白头翁、草红藤、地榆、蒲公英、黄柏、黄芩等清热解毒燥湿药,一般选用2-4味即可。(2)寒湿型:粘液便或纯白冻便或水样便,排便不爽,腹胀,纳食不馨,口粘,苔白腻或白滑,脉濡。加砂仁、苍术、藿香等芳香化湿药物。(3)气虚型:肛门坠胀,虚坐努责,大便量少,纳呆,倦怠乏力,面色白或痿黄,舌质淡有齿痕,脉弱。黄连减为10g,加黄芪、山药、升麻等益气升阳药。(4)脾阳虚型:水样便,完谷不化,腹胀腹痛,喜温喜按,怕冷,脉沉。黄连减为10g,加附片、干姜、吴茱萸等温中散寒药。(5)脾肾阳虚型:五更泻,完谷不化,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脉沉细。加补骨脂,杭巴戟、仙茅、附片等温阳补肾药。(6)肝郁气滞型:腹痛、腹胀、黎明泻重,泻后痛减,心烦郁闷、善叹息,每因情绪变化而加重,脉弦。加元胡、白芍、甘草等柔肝缓急止痛药。(7)滑利型:便次多,日十余行,水样便,无明显实热征象。加诃子、粟壳、地榆炭等收敛固涩药。

3病案举例

刘某,男,38岁,遂宁人,2007年3月12日初诊。3个月前因不洁饮食出现腹痛,解脓血粘液便,日数十次,伴发热、里急后重,在当地医院住院十多天病情缓解,随后虽经多处医治仍不能痊愈,自恐系癌症,遂到华西医院作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等治疗仍不见好转,闻曹教授之名专程求治。症见:每日腹泻5-8次,便中含少量脓血,左下腹痛,腹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泄泻(溃疡性结肠炎)。辩证为湿热型,治以清热解毒燥湿为主,兼予益气健脾,疏肝行气止痛。处方:党参30g炒白术15g茯苓15g黄连15g广木香12g厚朴12g枳壳12g郁金15g白头翁30g草红藤20g黄芩12g地榆炭15g元胡15g水煎服。每日一剂,7剂。另处方:黄连12g黄芩12g板蓝根20g五倍子15g浓煎50-8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7剂。患者服药后症状大减,因工作繁忙,往还不便,照原方继续服药一个月后大便已成形,每日1-2次,余症消失,为巩固疗效,自行又照原方服药一个多月,反而出现大便次数增多,遂再次前来就诊。症见,每日解稀大便2-4次,偶尔便中有少量粘液,肛门坠胀,腹胀,纳食少,下腹隐痛,口粘,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缓。辩证:脾阳初伤,湿毒未尽。治以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为主,兼以解毒除湿,理气除胀。处方:党参30g炒白术15g茯苓15g黄连15g广木香12g厚朴12g枳壳12g干姜15g砂仁10g。嘱停灌肠,每半月复诊一次。后调服2月痊愈,停药后半年随访未再发。

参考文献

[1]吕明忠,黄学玉.体质治疗学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中国肛肠病杂志2007,27(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