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下的课程资源整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1

浅谈信息技术下的课程资源整合

旦知交

旦知交甘肃甘南迭部县电教中心747400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进了课堂,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无论是对教学观,还是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去了传统课程的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还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更丰富、更直观地学到需求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对课程资源的整合。

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要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必须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那么在信息技术下如何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呢?我想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整合教师资源

教师资源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学科素养、知识深度和广度等等。

1.优化教材。

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足够的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去获取知识,去进行再创造。因此,我们要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思维品质训练,促进学科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把教材内容作为训练思维的材料,而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把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组合。新的课程标准已经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优化、完善,教材在可读性、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较之过去已有很大改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对教材作创造性的大胆处理,改变传统的“领读式”和“填鸭式”的陈旧教法。

2.活化教学。

首先要灵活地联系旧知识,以旧带新;其次要灵活地联系现实生活,利用身边事情进行教学;再次要灵话地设景、设问,设景是为了设问,“思维自问题始”,只有在思考中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第四要“活化”认知,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视听结合,充分刺激学生各种感觉器官,从而亲近学科、体验学科,提高学科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后还要“活化”评价,评价必须即时、灵活、不拘形式。

二、整合学生资源

整合学生资源,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构建者,从而激发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体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从生活的源头汲取活水,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更喜爱学习。

三、整合媒体资源

1.多媒体资源与认知过程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然而,在“教育技术”的慨念内涵中,教育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新技术应该为新教育服务。如何克服传统CAI模式用“机灌”代替“人灌”的弊端,使媒体资源的使用与学习主体的认知融为一体,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交互”,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每一个媒体信息,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和体验,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2.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手段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全部。教师的板书、小黑板、肢体语言、图片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我们推崇使用信息技术,并不是让老师们不要传统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那种“用鼠标代替教鞭”、“用屏幕代替黑板”的提法过于偏激和片面。只有使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有机结合、完美嵌套、灵活运用,才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总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资源的整合,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把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媒体资源和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庆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世堪多媒体教学的概念[M].中学语文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