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探究

王永飞

(黑龙江技师学院,158100)

摘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电气类的核心专业,主要是输送电力、电气相关人才,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十三五”规划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必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调整,坚持以“双创”为导向,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要素,不断提高本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引导,营造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为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1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式样。具体可以分为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五部分。分别针对上述五部分,在广泛调研其他同类院校基础上,并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特色,提出了:(1)厚基础,宽知识,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理念;(2)培养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世纪创新型人才;(3)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自主发展课程平台设置;(4)强调个人兴趣爱好和创新实践的培养制度;(5)多方位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这种培养模式特点与工程认证的OBE理念是相符的,同样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培养理念是吻合的。但是在现实教学工作开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下面将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述,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定位问题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不少高校在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定位问题。部分学生对此专业的应用性学科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不少教师对新形势下该专业也存在一定的迷茫,难以科学有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两种因素影响下,在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定位过程中就容易变得模糊,而这不但会影响到了教学目标、纲领以及结构的制定,而且还降低了教学效率。

2.2课程问题

一般情况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可分为专业技术科、公共基础课以及实践课三大类。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当中,上述三类课程比例大约为5:3:2,如此看来实践课所占比例较低。近几年,实践课成逐步受到重视,课程比例调整约为4:3:3,相较于原比例而言更具合理性。不过值得一提是该种课程结构比例还不够完善,即便是相同学分,但是其获取南都布艺,学生的重视程度以及花费的精力也有所不同。当前不少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分交易获得,通常只要学生参与到有关实践课程便能拿到相应学分,但是对于理论方面的知识,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精力进行考试才能获取,如此一来便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此专业人才的应用培养效果下降。

2.3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始终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得到有效调动,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难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不能够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与应用型专业发展的目标相背离,教学效果很难体现出来。

2.4实践教学问题

从笔者多年工作实践来看,目前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中通常包含四方面内容,即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教学以及毕业设计。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它们暴露出了能效有所欠缺的弊端,具体表现为:第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实验和理论知识教学二者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即不少学生在课程实验理解和认知上仍停留在老师所提出操作步骤以及实验报告撰写要求等,这样一来必然会导致实践教学能效大打折扣。第二,部分教师在实践课程设计存在着审查严格性不足的问题,如此不但会致使学生不会认真对待该内容,而是将其视为应付性的任务,同时更会引发抄袭情况屡屡发生。第三,部分院校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教学大多属于走马观花式的,这就使得此项内容所具有的培养学生深层次能力素质的能效无法发挥出来。第四,毕业设计过于单一。一些院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课题制定上往往是由教师规定的,学生并没有过多选择,并且课题所用模板较为陈旧缺乏实践意义。

3创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3.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求知欲、可塑性强,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学校、教师要多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训练活动。讲课时,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把所有的专业课看作一个整体,在每门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3.2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该要切实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行业的实际需求来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建设教学体系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用人单位相关专业人员来参与到课程体系研究当中,并将各个课程、理论以及实践教学间的鼻子里关系进行科学确定,建设其一个“必修+选修”,“专业核心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不仅能够满足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而且还能够将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呈现出来。不仅如此,高校还应当要深入调查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素质以及技能的要求,并有针对性的设置部分可以将学科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反应出来的新课程。除此之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还应当要积极改革教材内容,能够将新的电气研究以及成果列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提高专业教学的实效性。

3.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讲授知识,学生是从教师那里被动的接收现成的知识,忽视了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把教学活动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近年来,电气工程专业教师尝试了把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中,如把讨论式教学方法应用于《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把PBL教学方法应用于《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据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反馈,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力比以往增强了,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联系起来,在做实物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据已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在面试过程中和工作期间,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4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广大企业的需要。我们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与社会企业的需求和人才的实用性相结合。要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吸引多方的支持来资助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构建新型的校企协作关系,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大学实习实训基地,由双方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互聘专业人员,开展合作,共建实验室等。这将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问题,同时又可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项目研究,以提高学生的科技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总结

本文深入分析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指出了在教学改革实际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研和思考,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解决办法,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得到政策的鼓励。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只能在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杨友平,翁惠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改研究,2016,(103):4-5.

[2]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7(68):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