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设问式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初中历史设问式教学策略

程建伟

(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小里中学,河北雄安071700)

摘要: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章阐释了家国情怀的内涵,并以“伟大的开端”一课为例,提出了基于家国情怀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即多样化导入,引发学生共鸣;设问式教学,激发学生情感。

关键词:家国情怀理念;初中历史;设问式教学

在教学中,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对学生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如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之间密不可分,其中家国情怀是实现历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新修订的关于家国情怀的概念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在具体的历史课程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文章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伟大的开端”一课为例,阐释了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巧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基于家国情怀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要求,在“伟大的开端”课题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完成学习后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因此,借“伟大的开端”这一课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较为合适。这一课题共分为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工人运动的高潮三个类目,笔者对本课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多样化导入,引发学生共鸣

贯穿本课的核心理念是家国情怀,如何引发学生的共鸣,良好的课堂导入是关键。教师可采用语言和音频幻灯片相互配合的课堂导入法。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认知大部分停留在感性阶段,对于多媒体的兴趣较高,特别是对音频较为感兴趣。因此,音频可选择与课程内容相符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可采用猜歌的形式,让学生边聆听音乐,边看歌词,竞猜歌名。这种灵活多样化的导入方式,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从而让学生对五四运动产生初步认知。

(二)设问式教学,激发学生情感

一节优秀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以学生为本,教师起辅助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循诱导,抛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融入课堂中。首先,笔者以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为例,在课堂上设计了连续问题,“五四运动导火线是什么?五四的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那什么是巴黎和会?为什么中国会在此会议上失败呢?”如此进行接连设问,可促使学生带着任务去思考,进而使其对五四运动导火线有具体的了解。当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初步认识后,笔者再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影片片段《我的1919》,运用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会议上义正词严的精彩发言。随着学生情感的起伏,再抛出设问“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提出的合法要求,却被无视践踏呢?”此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响。最后,笔者进行小结升华,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只有自立自强起来,才能立于世界之林。进而呼吁学生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自立自强,做一个有用之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在讲到五四运动中愤怒的学生冲到“卖国贼”家里打砸烧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放到今天,能不能一有不满就走上街头打砸烧东西呢?”再配合幻灯片播放当前社会出现的一些“野蛮爱国”行为,运用对比的设问形式,使学生对当下的爱国有一个升华的认识,理性爱国。同样,在设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情况时,先抛出设问“当时中共一大召开的消息会不会像现在一样在报纸的头版头条登出呢?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随后给出答案。这种问题启发式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一帆风顺,今天的美好生活也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要珍惜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另外,笔者在设计本课最后一环节也是如此,“为什么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均失败了?”“面对敌人的残酷杀害,中共接下来要怎么办?”既能让学生明白团结的力量,又能为新课埋下伏笔。

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较为欠缺,对历史上发生的事很难理解,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历史,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爱国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空喊口号,它要有实际的内容,学生要从书斋走向广阔的社会,从接触历史文化遗迹中感悟历史,从感悟历史中升腾起民族自豪感,进而形成爱国主义情感,这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参观历史遗迹为历史教学开辟了新天地。

新课程的改革由于教师观念的转化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了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由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由感悟历史到理解历史,由理解到体验,进而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角色扮演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有效方法,学生演讲是角色扮演的方式之一,演讲能够把学到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更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一些问题讨论是历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义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方法。如学完《洋务运动》一课后,组织学生就李鸿章的评价问题展开讨论,有同学认为李鸿章是民族败类、卖国贼,并以他代表清朝政府签订《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为证据,这些条约使得中国的主权不再完整,中国经济更加萧条,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最终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有些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李鸿章是功臣,并以他领导洋务运动的史实证明,他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创办中国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创建中国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表现出一定的爱国性。李鸿章创建了近代史上第一支海军力量,创办了一些军用、民用企业等,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经济的发展。有的同学进一步补充说:李鸿章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不属于个人行为,他代表的是清朝皇帝,其罪恶应加在清政府身上,不能由李鸿章来承担。这一讨论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引申出一个历史学与历史教学的人物评价的标准和方法问题,同学们增强了证据意识,树立了全面的观点,掌握了评价人物的标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升华了学生的爱国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对教育进行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了国人对故土山河的眷恋守护,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承续,对家国民族的责任担当。“伟大的开端”一课只是历史知识中的冰山一角,小小的一课时,家国情怀理念处处彰显,可让学生悉古知今,树立家国一体意识,强化家国认同。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高度重视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小见大,培养他们树立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相融合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化范华.探析高中历史大事件的记忆方法[J].教育现代化,2017,0(8):215-215

作者简介:程建伟(1978.06-),男,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人,专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