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秦国爱

秦国爱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734300

摘要: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有诸多渠道,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写字教学、多媒体课件、分析疑难、阅读批注、要点质疑等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思维的规范性、形象性、深刻性、严谨性、创造性等得到加强,从而达到开发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思维品质教学实践创造性人才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新时期著名教育家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提到: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是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师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教师更是自己幸福生活的创造者。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求教师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通过写字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规范性

写字,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写一手好字,是每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看到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所写的字体潦草难辨,模糊不清,歪歪斜斜,而真正书写美观、工整的学生则寥寥无几。学生学了整整九年的语文,到初中毕业时连字也写不好,连这一项最基本的语文基本功也没能养成,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大失误。基于这一点认识,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以写字教学培养学生规范性思维的尝试,结果令人欣慰。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练好字开始学语文,每天练20个楷书字,并在学生作业中进行评比,同时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有关书写的知识。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书写工整美观,交来的作业赏心悦目,并且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

在写字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逐步养成,学生不但从写字教学中得到书法审美和规范思维的认知,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规范性。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形象性

在郭沫若诗《静夜》的教学中,我特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让学生围坐在草坪上,当笔记本电脑中配乐朗诵播放到:“月光淡淡,笼罩着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时,学生们被这种意境深深感染,皎皎明月,点点繁星,此情此景仿佛每一个人就是郭沫若笔下的一物一景,情不自禁小声跟读起来。当读到:“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皎人在岸,对月流珠?”学生又沉浸在伤感之中,完全被诗人的想象意境深深打动了。优美动听的录音使课文中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诗中的形象、意境从课文中活化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诗人身在异地、深切思念家乡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得到了锻炼。

三、通过分析疑难句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为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刻的地方提出问题,提高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如《荔枝蜜》中作者反复提到“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好一个“酿造”!这是点睛之笔,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这个含义丰富而深刻的词,引导学生思考理解‘酿造’包含些的内容,进一步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它不只是一般地赞扬蜜蜂的勤劳或集体主义精神,它既有蜜蜂辛勤劳作,也暗含人民群众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含义,明确点拔这是作者提炼出来用以表达主题思想的关键词语,要仔细体味,意会其深刻性。如此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文面理解句子内涵,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一步增强。

四、通过圈点批注阅读,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评点圈画是学生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帮助学生养成动笔读书的学习习惯。有教育论著指出:“人唯有凭借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问题的方法。这种实践愈积累,就愈能将自己学到的东西概括为解决问题和探究的方式,掌握这种概括的方式,对他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有效的。”如在《变色龙》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变”,一个“不变”来点评课文内容。让学生圈画出表现主人公变与不变的词句,在文章间批注评点。通过探究式的圈点批注,结果有学生回答“变”是主人公的见风使舵,“不变”是主人公“媚上欺下”,一语道出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由此归纳出本文所影射的社会现实“一人得势,鸡犬升天;穷人不如犬”这些精评妙语,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五、通过文章难点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它在很大程度上侧重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鲁迅《孔乙已》的教学中,同学们对“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的理解似是而非,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质疑:文章在谈到孔乙己的结局时,只有猜测没有确凿的消息。掌柜只在结帐时提起过孔乙己,而他心疼的是自己的收入;人们根本不去问孔乙己的死活。用猜想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由此,大家想到了什么?用“大约”与“的确”矛盾吗?你能具体谈谈对此话的理解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各抒己见,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理解都一一从学生口中冒出。此时,我又提问:“如果去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会有怎样的效果?请你给主人公续写一个结局。结果学生给孔乙己安排了各种结局,以不同的境遇来反射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的灵感。经过这样的多次质疑、解疑,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其实,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远不止这些方法,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尝试,相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将会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与关注。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4年版。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第四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93页。

[4]布鲁纳钟启泉编译《现代教育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4、3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