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墙面,大学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小墙面,大学问

杜芳琴

——探究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创设多元互动性主题墙的有效策略

杜芳琴浙江省绍兴市树人幼儿园312000

摘要:主题墙作为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兴趣萌发和知识延伸的重要场所。它为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生活常识,同时也记录了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本文先从分析当前主题墙创设现状出发,认真寻找与主题墙“多元互动”的有效策略,让幼儿真正成为主题墙的小主人。

关键词:主题墙多元互动有效策略

“主题背景下的主题墙”是指教师围绕既定的主题,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将自己的想法、认知以及相关问题呈现在活动室墙面上,它可以是固定的一面墙,也可以是活动室内所有墙面。“多元互动”是指影响主题墙环境创设的人与物的多个因素之间的交互式作用。教师应创设与幼儿相互作用的主题墙,让主题墙与幼儿“对话”。然而,目前教师在创设主题墙时,往往比较随意,缺少阶段性的设计,且主导性过强,导致主题墙的创设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一、针对目前主题墙创设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有意识地开展探究和实践

1.“作品展示”的主题墙。目前许多教师在观念上有偏差,认为主题墙就是作品墙或者是主题内容再现墙。在形式上或者内容上比较单一,仅仅是张贴幼儿的美工作品,且大多数是按着教师的要求去做的,是一种单一的手工劳动。即便如此,主题墙上仍只有部分“教师主观认为好的”幼儿的作品。这种只单一呈现幼儿美工作品的静态主题墙往往不能长时间吸引幼儿的关注,更别提主题墙的教育价值了。久而久之,主题墙便成了一面“装饰墙”。

2.“一枝独秀”的主题墙。主题墙创设期间,教师便成了最忙碌的人。从开始的资料收集,到作品的张贴都由教师独自完成。有的教师虽然知道应该让幼儿参与,但形式也是“冠冕堂皇”,幼儿用什么材料、什么方式去布置都得听从教师安排,缺乏自主思考探索的机会。每当主题开始时,教师便独自预设好所谓的“主题思路”,指挥幼儿和家长收集相关资料,挑选优秀作品呈现。这一切看似“人人参与”,实则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师过强的主导性导致幼儿变成一位参与者甚至是旁观者,多数幼儿在这样的主题墙上找不到自信,当然不会去关注它了。

3.“缺少统筹”的主题墙。幼儿对主题的认知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所以在主题墙上呈现的应该是幼儿学习的动态过程,而目前幼儿园教师在这一点上对主题墙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他们在主题墙上展示的往往是某一阶段幼儿学习的成果或者记录的过程。如中班主题“小蝌蚪找妈妈”中,教师往往只会展示一些幼儿的美工作品或者是一只蝌蚪变青蛙的知识性内容,却忽略了幼儿的前期经验和幼儿后期的探索。这样缺少统筹的主题墙不能与课程很好地互动起来,主题墙便成为没有骨架的“死墙”。

二、如何改善目前幼儿园教师在创设主题墙时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朱教授认为“主题墙是幼儿园环境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要为课程服务,是课程实施的体现”。主题墙作为记录幼儿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载体,是同伴、师幼、家园之间接触的平台,所以一面好的主题墙应促进主题的推进,引发幼儿的探索和思考。当前,在《纲要》和《指南》的引领下,我们逐渐转变观念,通过各种研讨、观摩,逐步改变主题墙的创设,将墙面的设计权和参与权还给幼儿,让墙面和幼儿真正“对话”。

1.形式多样的主题墙

(1)内容上的多样化。主题墙的创设依赖于各种各样的资料,而有些教师却认为只有幼儿的美术作品才算幼儿的学习过程。其实不然,幼儿在主题探究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问题,而且每个阶段幼儿所呈现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如主题前期的实践调查中,会以调查表、图片、文字、实物、照片等形式呈现;在主题推进的感知探究阶段,会以操作实录资料、照片等形式呈现;而在主后期的情感表达阶段,会以幼儿作品、亲子作品、家长问卷等形式呈现,甚至还可以留白部分,让幼儿在主题结束时继续引发思考还想知道的部分,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

(2)设计上的多样化。在作品展示上,如果一股脑地将幼儿的作品一并呈现在主题墙上,会显得呆板、零碎,且占有限的墙面,所以教师在设计上要花一点小心思。

主题墙不仅仅是固定的一面墙,也可以是教室内的各个展示台,所以教师要利用活动室内的各个环境来充分展示主题的推进过程。如中班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车”中,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车,有的以绘画,有的以手工,有的带来玩具车,教师根据不同的成果,将绘画作品展示在墙面上,用KT板制作小马路来展示手工作品,将玩具安放在展示台供幼儿欣赏。在有限的主题墙上,教师利用设计的多样性充分展示每一位幼儿的作品。

2.人人参与的主题墙

(1)参与主题墙规划。在主题墙创设中,要始终考虑到“幼儿为主”的基本原则。在策划阶段,通过谈话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在策划过程中融入幼儿构想,并让幼儿分工合作,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如中班主题“清明节”,师幼集体讨论“我知道的清明节”,有的说清明节要去扫墓,有的说清明节要吃青团。在集体的讨论声中设计出调查表,让幼儿自主选择调查内容: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各地过清明节的风情、清明节的诗歌等,根据幼儿的分工,与家长一起收集相关资料或图片。当所有的资料都收集完毕后,教师问幼儿:“这些资料该怎么上墙呢?”最后根据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把来历和习俗放到一起,与风情和诗歌形成一整块“我了解的清明节”。

(3)亲历主题墙创设。当幼儿将收集来的资料、照片或者完成的作品布置到墙面上时,尽可能放手让幼儿来完成,充分展示他们的主体地位,锻炼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而教师则在一边辅助、指导。从简单的作品剪贴到墙饰的制作,都可以尝试放手让幼儿来做。

3.持续动态的主题墙。主题墙具有发展性和阶段性,它的创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可以是幼儿学习具有多维度的背景,也可以体现立体的由浅入深的层次水平。主题墙的创设应有利于幼儿梳理和提升关键经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1)记录活动前的未知好奇。每个主题开展之前,孩子们都对它充满好奇,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见解。所以主题墙创设初期应该记录一些孩子们想要探索的内容。如在主题活动“恐龙时代”中,幼儿对恐龙充满好奇,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恐龙为什么会这么大?”“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为什么会灭绝”等问题,同时将他们的好奇未知设计成调查表,与家长一起收集恐龙相关资料,呈现在主题墙上,这样就能轻易感受到孩子们的探索步伐。

(2)记录活动中的所做所想。随着主题活动的推进,主题墙是不断变化的,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引出新的内容。当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并提供支持时,师幼双方就会在多方面积极互动交流,获得新的知识。而主题墙的职责就是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所做所想,呈现成一幅“电影式”卷轴。

(3)记录活动后的奇思妙想。当主题接近尾声时,孩子们还意犹未尽。主题墙上的“留白”部分是幼儿自己发表意见的一片天地,正好记录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他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或者绘画的形式向所有人展示自己的想法,使主题墙创设随主题开展不断深入完善。

综上所述,主题墙以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它是记录幼儿学习过程的载体,它不仅仅只是一面“装饰墙”,更是一面“知识墙”。作为教师,应放弃一些形式化的墙面装饰,而要走进幼儿内心,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与幼儿共同制作属于他们的“主题墙”。

参考文献

[1]林晓丰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的教育价值及其优化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10)。

[2]程菲浅谈幼儿园交互式主题墙饰的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2015,(03)。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

[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