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培养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1

语文教师要培养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

张志刚

张志刚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召口中学255400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授课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正确地定位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教学重难点、精妙地设计问题、清晰地设计教学思路、科学地安排教学环节、充分地调动学生、扎实地进行训练等等。以上所说诸方面,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问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下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一堂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也可以说,钻研教材是教师上好课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工作。教师把教材钻研透彻了,分析深刻了,才能去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授课过程中才能做到统观全局、勾勾连连、左右逢源。在听课过程中,有的教师就是因为钻研教材不到位,致使课堂出现了不可挽救的错误。

有一次给全区的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当评委,指定的授课篇目有布封的科普说明文《马》和文言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篇文章,参赛老师都有对教材理解错误的情况。

《马》中写了两种马,《教学参考书》上归纳得很好,一种是“人工驯养的马”,一种是“天然野生的马”。可在授课过程中,几位老师在和学生一起归纳时却归纳成了“家马”和“野马”。课下,我和授课老师交流,“家马”的归纳是不恰当、不全面的。因为课文中这部分还写了一种驰骋疆场的战马,这种马显然是不能包括在“家马”中的,还是概括为“人工驯养的马”更为合理些。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是一篇充满智慧之美的辩论文章,寥寥数语,把两位古代智者高超的论辩本领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关于本文最后一句,执教老师却不能准确把握。文章最后一句的原文是: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执教老师大多解释为:“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老师还解释道:庄子很聪明,巧妙地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庄子就顺势回答“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听后我觉得好笑,又觉得悲哀。大智大慧的庄子被老师这样一解释,简直成了小姑娘之间顶嘴时无理取闹的耍赖了!这样一篇充满智慧之美的文章,就变得大煞风景、索然无味了。

本文的辩论是历史上有名的“濠梁之辩”或叫“知鱼之辩”。庄子认为“鱼之乐”,是符合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追求的,他认为“鱼之乐”,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本文充分展示了庄子敏捷的思维和非凡的辩论才能,使自己的辩论绝处逢生,取得了胜利。本文最后一句应该这样理解:“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怎么能知道鱼是快乐的’这样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既然你不是我而知道我的内心,那么,由此推论,我不是鱼),我(也能)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是快乐的)。”这才是庄子完整的话语,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庄子绝处逢生的辩论技巧。

从他们的辩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惠子注重的是语言,他忽略了人的心灵感受能力;而庄子则重视人的心灵感受能力,强调人的心灵能够和宇宙万物相通。显然,庄子的思想境界超过了惠子。他的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后代的许多人,尤其是诗人,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弃疾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如果执教教师没有对庄子其人及其思想的起码了解,没有一些基础的道家哲学思想常识,对文本的解读是不会达到这种深度的。

语文教师独立研读教材的深度,决定着语文课堂的高度,研读教材的能力也成了语文教师不得不逾越的铁门槛。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平时多读书、多写作,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和研读教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