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浅析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张秋华

姚红英/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学

〔摘要〕历史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树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老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相关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让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教学手段更加灵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情境,以情求趣

学生对于久远的历史难以感知,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和影视创设丰富的情境,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了感知的历史现象,把失去的历史再现,从而缩短时空距离,学生思想受到启迪。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大幅度地减少讲课时间,减轻教师的负担,当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高效率地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独立性、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愉快地学习,掌握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唯我主义观。中国现代史有很多纪录片,如果采用纪录片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很容易调动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容易直接感知触摸历史。

二、导入哲学的观点讲授历史,以此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是重要的哲学观念之一。这个关系的应用与处理对于历史教学同样适用。一方面这里的共性和个性是指学生之间的差异。例如学生素质的差异,学生兴趣的差异以及学生对于教学方法适应能力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就要求教师能够应材施教,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讲解过程中,也屡强调个性表现共性意义的联系。例如美国南北战争的引发原因是南方的奴隶制与北方的资本丰义制的矛盾,在这个个性事件中包含的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落后社会制度必将被先进社会制度取代的共性特征。在历史教学巾始终将个性与共性的观点贯穿其中,以此指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并形成一种常态化的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历史教学中还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把握历史规律、探求历史事实本质。通过导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把握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引发事件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影响力启示等方面内容,找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被现象所迷惑,进而把握历史进程的规律。例如“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社会矛盾的综合产物,它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而根本原因却是人民对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极度不满。只有通过这样的分析,才能够对之有关系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崛起等历史内容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因此,历史教学决不能就事论事或者断章取义,而是要用系统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就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分析、融会贯通,使教学工作不流于表面,不被现象所误导,也不被相似历史事件所误导。

三、科学地处理教材

1、根据课标要求合理地删减教材内容。高中历史新教材每一专题的知识容量非常大,要在一节课内讲完以往几节课上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难度相当大。为此,教师可根据课标要求对某些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如,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为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可将本课第一框“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进行删减,第二框“夏商政治文化”可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内容,应着重讲解第三框“西周分封制”和第四框“西周宗法制和礼乐秩序”。这样处理,既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适当地增加教学内容。高中历史新教材采用了专题史的编写体例,把同一类型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纳入到了同一章节中。由于时间跨度大,一些重要内容则一带而过。这不利于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与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适当地增加教学内容。如,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一课为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教材对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除了在第一框稍做陈述外,第二框开头便提到了“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这显得非常突兀。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可以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背景的认识。

3、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地整合教材线索结构。高中历史新教材中,一些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线索不够清晰,学生不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线索结构进行合理的整合,以便于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如,以“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专题为例,在上完本专题后,教师可以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的线索进行合理整合:19世纪70年代前后产生——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较快——抗战时期,受到沉重打击——抗战结束后陷入困境。

四、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激励学生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因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