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3

小学数学课程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梁耀红

梁耀红

(贵港市港北区贵城西江中心小学广西贵港5371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应该顺应改革发展的趋势,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真正的主人,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适当而有效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化的教学中理解数学基础知识,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更具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实践研究

CreationofsituationalpracticeinthePrimaryMathematicsCurriculum

Yao-HongLiang

【Abstract】Inthecontextofthenewcurriculumreformprimaryschoolmathematicscurriculumshouldfollowthetrendofreformanddevelopment,changesinthewayofteachingandlearning,studentsbecometherealmastersoflearning,teachersshouldintegratetheteachingmaterialsandstudentcharacteristics,appropriateandeffectivecreationofscenarios,enablestudentstounderstandthebasicknowledgeofmathematicstoappreciatethevalueofmathematicslearning,andthusstimulatethestudents'initiativeintheteachingsituation,andmakelearningmoreimagination,creativityandinnovation.

【Keywords】Primaryschoolmathematics;Thecreationofsituations;Practiceresearch

前言:在全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程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小学数学新课程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

以学生为主体。在过去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即把教材中的各个数学知识点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学生大量、反复的练习来掌握这些知识点。这种学习方式是被动的、牵强的,忽视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而新课标则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数学教学的关注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我“体验”。这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从个人的兴趣出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使得学习变成主动的行为,并且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生活为内容。生活即数学。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所以,数学教学的内容除了过去强调的系统的数学知识的以外,还应该拓宽其内容,增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学习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和追求。比如,《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提到可以让小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数,在课堂上列举出来,说明数的相关单位;列举与数有关的事物,如车票、钱币、收据、楼层、车流量、弹子游戏、纸张的剪裁、教室的黑板、洗衣粉的盒子等;探讨数的现实意义,如大小、高矮、长短、价格、尺码等。

1.应用题教学的情境化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应用题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内在联系,经历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的过程,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整体认识;通过课题学习和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有关的数学规律。”因此,小学数学课程应该不断探索应用题教学如何情景化,如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数学抽象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着重点放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上,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我们在对现行应用题的题材进行处理时,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1从生活实际中提炼题材;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题材,并进行加工处理。例如:以学生节假日购物的事实,提炼出“今天我们去超市或商场买东西一共要花了多少钱,应该找回多少钱”的加减法应用题。

1.2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提炼题材;选取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炼成应用题。例如:如果你家搬迁了,新家的面积有多大呢?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提炼出一系列相关的应用题。比如,低年级:选取各个功能区的面积,求和;或者选取原来学校的面积以及新校与原校之间的差比、倍比关系,提炼出简单应用题。中年级:选取各功能区的长度和宽度,求总面积。高年级:选取相关数据及分率百分率,求面积,也可以选取城市建设、国家大事等方面的话题,提炼出相关应用题……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从而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但在提炼过程中,也要防止题材的低级化和庸俗化,使题材在思想上和教学上都具有真实意义。

另外,应用题教学还应该引导小学生是否能自己构建起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这一思维框架。大多数的“纯文字化”的应用题,加剧了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因此,教师在探索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应用题的呈现形式作一些改变,比如,改变过去“纯文字化”的模式,有机统一地将情境图、卡通画、统计表、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中。其次:在改变应用题呈现方式的同时,应该拓展应用题的分析方法。线段图是常用的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好方法,但不是所有的应用题都能用线段图迎刃而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因此,在分析过程中,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直观手段,对应用题加以分析。例如:小朋友在操场排队做早操,从左边数,小强排在第5个,从右边数,小强排在第4个,请问,这一排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小强数了两次这一概念很抽象,如果让学生先画画图:ОООО●ООО,问题就很快可以解决了。再比如,高年级的应用题,“一台饲料粉碎机,每小时粉碎饲料1/2吨,请问:3/4小时能够粉碎饲料多少吨呢?”显然,用线段图很难帮助学生理解,但是用图画法,学生理解就比较透彻。

2.问题教学的情境化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更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更有动力。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1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数学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这样做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一系列连环性的问题。

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比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8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为什么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与800米的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了400米与8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又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秋游的具体情况,拟定秋游计划,然后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2创设民主化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着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次,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可以在教室后面的黑板设一个“问吧、答吧”专栏。学生有不明白的数学问题可以用一张贴纸写好问题粘在问吧栏目上,班上的其他同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可以再用一张贴纸写好答案粘在答吧栏目上。这样做不仅加强了“生—生”合作学习,还强化了“生—(课)本”学习、“师—生”学习和“学生自我对话”,使数学学习在激烈的讨论中进行,在愉悦的合作中开展。

2.3创设真实化情境,让学生有效提问题;真实化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化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务必要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

教师不要随意杜撰一些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的情境内容。总之,“真实化”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数学教学的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和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简而言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结束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教师应该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理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收稿日期:20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