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2

他汀类药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李丹丹李永萍

李丹丹李永萍(通讯作者)(大理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云南大理6710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253-0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极为复杂。80年代末以来,许多研究发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着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而众多的炎性细胞因子作为重要的免疫递质,均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再灌注损伤和炎症反应。而他汀类药物,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类药物。它不仅有降低血脂水平的作用,同时具备了改善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稳定斑块、干细胞动员及血管再生等多重效应。因此他汀类药物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指引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本文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炎性因子的关系及他汀类药物对炎性因子的影响进行综述如下。

1各种炎性因子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之中的作用

1.1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包括TNF-α和TNF-β,均具有复杂的生物学活性,广泛参与炎症反应、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免疫调节等。曹音等[1]发现,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TNF-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动物实验最早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1~3h就有表达,随着病程延长,TNF-α含量呈下降趋势,但至恢复期TNF-α含量仍高于正常对照组。而TNF-β正常血管组织中没有发现,SchreyerSA等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发现动脉粥样斑块内有大量TNF-β表达,因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可推断出TNF-β与缺血性卒中相关。

1.2白细胞介素(IL)

目前已经正式命名的白细胞介素有IL-1~23。

1.2.1IL-1

IL-1家族包括IL-1α、IL-1β和IL-1RA(IL-1受体拮抗剂)。由于IL-1α主要来源于外周血单核细胞,因此目前IL-1α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还较少。IL-1β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各种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中尤为重要。IL-1β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损害主要是通过刺激内皮细胞表达白细胞黏附分子,最终使白细胞聚集在缺血脑组织而造成的。

有学者认为:IL-1β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由它的浓度决定的,低浓度下IL-1β可协同IL-6,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新血管形成、胶质增生,从而增强神经细胞抗缺血损伤和促进修复作用;但是高浓度下IL-1β则可能参与神经损伤,增加脑含水量、促进炎症反应[2]和脑缺血的严重程度。

1.2.2IL-6

人体内许多细胞可分泌IL-6,但血液中的IL-6主要来源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都能产生IL-6。IL-6在神经系统中具有双向性的表现,一方面具有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功能,另一方面具有神经毒性。IL-6是一种机体在免疫应答中产生的重要介质,也是与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损伤有关的重要炎性细胞因子。

1.2.3IL-8

IL-8主要由机体中的单核和巨噬细胞产生,在炎症发生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脑梗死时,血清IL-8作为炎性细胞因子,它的表达水平升高,一方面反映出急性脑梗死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激活状态和促炎症状态,另一方面反映机体对脑梗死的应激反应程度。

1.2.4IL-18

IL-18具有促炎症特性,研究表明IL-18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在缺血缺氧导致的脑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潘云等的研究发现IL-18水平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2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几个炎性因子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血脂调节药物。

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启动因子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为主要标志。而他汀药物降低CRP的作用,推测其机制可能与他汀能够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泡沫细胞形成,减少白细胞及内皮CAM的表达,调节炎症因子的分泌以及降低TNF-a等,从而具有非特异性的抗炎作用有关。IL-6作为一个促炎因子通过诱导中性粒细胞在毛细血管壁勃附、聚集,从而加重炎症反应,调节CRP产生。KimYS等在体外实验发现,瑞舒伐他汀能够降低TNF-a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性,并通过抑制细胞核转录因子-KB(NF-KB)等炎症信号通路抑制细胞间粘附分子-1、IL-6、IL-8等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和蛋白质的水平。

综上所述,改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1、IL-6、IL-8、TNF的浓度,从而阻止炎症因子对神经系统的造成损害,具有临床意义,而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这一病理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干预,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其推广应用将对指导脑血管病的预防治疗、降低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曹音,强丽娟,吴秀梅.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变化[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2,4(1):17-18.

[2]杨渊,方思羽,张素明.白细胞介素与脑缺血.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