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内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内容

谢俊芳

谢俊芳湖北省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445000

【摘要】将数学史融入小学课堂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塑造优良品格、培养爱国情操的意义,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问题探究和课堂小结中融入数学史。在这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科学性、目的性、趣味性原则,密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史;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3-063-01

前言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将数学史巧妙融入课堂教学是学校和教师当前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史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数学史通常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趣味性,因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与质量。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筛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史,作为新章节的导入语,不仅使新课的导入更加高效,并可以向学生渗透一定的数学史,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用数学史作为导入语,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使数学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还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将数学史逐步渗透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史内容的融入策略

(一)利用多方资源融入数学史

意识在很多时候能指导行动,如果教师能够主动树立利用数学史有利于数学教学的意识并能恰当地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史故事辅助教学,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数学教学,反而有助于数学教学效率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此外,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获取数学史故事材料[1],丰富教材中的数学史料,知因果,晓发展,而不是三言两语干巴巴地敷衍了事.现如今,书店、图书馆之多,信息技术之发达,资源共享也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为何弃之不用呢?此外,教师应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论任何人均可随时随地向他人学习.“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当然,数学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庞大支系,要想真正地将数学史了解通透几乎是不可能的,自然也不应苛刻地要求教师非得有一桶水.这样看来,由于这些原因,教师在数学史方面的空白而导致其对数学史故事的不了解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课程中涉及数学史故事的时候,教师是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将其了解通透并充分运用的.

(二)结合数学史小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作为一门逻辑性强、综合性强的学科,数学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在这个过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体系也逐渐完善。从当前小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比较吃力[2],其普遍认为数学比较枯燥、难懂,故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不大。实际上,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缺失,主要是由于数学教学趣味性不足、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基于此,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数学文化就显得更加必要。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数学史中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事迹,将其引入数学教学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还能丰富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比如,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时,教师可以将历史小故事引入进来,并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在很久以前,先辈们就已经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记数作为一种生活需要,在当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此时,教师可以播放数学家祖冲之发明“逢十进一”记数方法的微视频,数1个数,地上放1个小石子,有10个小石子,就替换成1个大石子,表示之前已经有了1个10。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记数符号,这就是数字。在此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对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全面,对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三)利用数学史解决数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因此,在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时,应该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倡方法的多样性。有些数学问题在古代已有解决的方法,随着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方法。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将古今多种方法进行比较,既能让学生体验先辈们的智慧,了解古代文明,从中吸取养分,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鸡兔同笼问题作为一类著名的数学趣题,自古以来就经常在各种数学书籍里出现。最早有记载的是大约成书于四、五世纪的《孙子算经》,其卷下第31题是“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3],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道题的意思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在教学中,学生们可以探究出列举法、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最后老师可以给出《孙子算经》中的一般解法:“上置头,下置足,半其足,以头除足,以足除头,即得。”这种解法的意思是: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94&pide;2=47只脚。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47-35=12,就是兔子的只数,35-12=23,就是鸡的只数。整个解法的设计十分简捷、巧妙,与今天解这类问题的假设法是完全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各种方法的探究和比较,使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在感受我们祖先智慧成果的同时,思维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像这样的问题很多,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牛吃草问题等等。

结语

数学史与小学数学课程的融合,是对小学数学教育体系的完善,也是对数学教学内涵的拓展。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借助课程编制、多元化的教育手段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文化修养、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伦.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3):252+254.

[2]何强.探究数学史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152.

[3]刘莉.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的个案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3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