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初中现代文阅读障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浅析农村初中现代文阅读障碍

赵先觉杨冬梅

赵先觉杨冬梅重庆市合川区狮滩中学401520

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有位女同学信心满怀地告诉我:“老师,我的语文这次可以考上120分。”结果成绩一出来却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99分。是什么原因出现了这种偏差呢?原来在现代文阅读部分总分35分,该同学仅仅只得了18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农村初中,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水平比较低,语文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自然就成了一条拦路虎。农村中学生现代文阅读,在我看来存在以下障碍。

一、记忆能力差

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记别人的电话号码看一遍就记住了,有些人看过一遍之后一个数字都记不住。这就是记忆能力的差别。学校的一位老师他可以把他所有熟悉的人的电话号码倒背如流。这就是记忆能力的差别。

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很多同学当把第三段文字读完了的时候,第一段文字的内容在他的头脑里早已忘掉了;当他读完最后一段的时候,前面六段的内容,在他的脑子里已经所剩无几了。文章的中心,主要是通过段与段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来呈现的,读完了后面的,前面的内容就早已忘掉了,就等于把这种内容上的联系给割裂开来了。这样,文章的中心思想他又怎么能整体把握呢?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为什么读一百遍,文章的意义就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了呢?在我看来主要在于读过一百遍之后,各段的内容都已经记忆在了读者的的头脑中。使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各段内容之间意义联系方便的概括。而在中学生的考场上,考生没有时间读一百遍,所以,要想准确理解文章的意义,对于记忆能力差的同学来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整体上看,很多同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表现,就是不能一次性完整地读完一篇文章。这些同学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一会儿东张张,一会儿西望望,一段文字,眼睛真正注意到的不能超过三行,其他的六行都是在和他人闲谈、心中想着别人手里的玩意儿、被人家的什么东西吸引过去了。我常常在学生自习课的时候到教室外巡视,每次刚走到教室门口,所有同学的眼睛都齐刷刷的把我望着,这说明这些同学的注意力根本就没有在书上。当他的注意力从别的方面被强力拉回的时候,他头部的位置,决定了他的视线的位置;而视线的位置又决定了他要看哪一行的位置。刚才本来是在看第三段第三行了着,由于为了和别人说句话,头部位置变了,老师一给提醒,注意力不得不回到课本上来,而这个时候的视线位置是在第四段第四行那儿,好,就从这里往后看吧。

从局部看,恶劣的阅读习惯的表现之二是即使注意力很集中地看一段文字的时候,也不是所谓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看,而是一目十行地那样“扫”,就像鬼子的探照灯,“唰”地一下扫过来,“唰”地一下又扫过去。这种读法,对一些记忆力比较差和思维能力比较差的同学来讲,就跟没有读一样。

三、生活积累、文化积累太少

很多文学作品,比如鲁迅的《药》、老舍的《骆驼祥子》都有强烈的时代特点。要深刻领会这些文学作品的内涵,必须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有深入的了解。

曾在一节语文课上给初一的孩子们讲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生活条件,每天仅靠野菜、草根填饱肚皮。一部分学生马上发出感慨:“哇塞!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耶。”学生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完全是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章所反映的时代,已有了很大变化。在今天这个环境里,孩子们的生活内容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用今天的这种思维方式去理解文章所反映的过去时代的那种生活内容,必然会出现差错。当然,孩子们没有那种直接的生活经历,并不等于说孩子们不能理解这种生活,因为除了直接经历外,还有所谓间接经历的说法。而间接经历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完成的。

四、缺乏科学性的方法指导

如果说,现代文阅读的指导方法很缺乏,一定会有很多人跳起来大叫。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开始学习分析现代文了,老师经过了几十年的钻研和积累,方法都是成系统的了,怎么还说指导方法缺乏呢?是的,现象上看,方法成堆。但很多方法缺乏科学性,因此,这些方法在阅读指导上,不仅没有意义,有时候还妨碍了学生的正确阅读。

简单地举个例子吧。比如说明文阅读,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或者是在方法指导上,总是这样来进行的:第一,讲解或者介绍说明文的有关知识;第二、课堂上分析一些所谓的精讲课文;第三、在课下做一些说明文的练习题。在不少老师那里,第一部分中所讲说明文的有关知识,与课堂上的例文分析之间,以及课后做的练习之间,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任何联系。比如,有关知识中要讲说明文的分类,分成事物性说明和事理性说明文,那么,在阅读这两类说明文时,阅读方法究竟应该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却是不管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很多老师虽然讲说明文的分类知识,但自己对这样两类说明文到底有什么不同,也搞不清楚。于是,他们实际上就只能用分析记叙文的方法,用分析小说的方法,用分析散文甚至诗歌的方法,来分析两类不同的说明文。这就等于说,自己对两类不同性质的说明文的特质还没有搞清楚,自然就不能总结出不同阅读指导方法,可是一年一年,一篇一篇,我们还在大讲特讲说明文,大做特做说明文练习,实质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指导,不影响学生的阅读才怪呢!因为学生从你那里学了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的知识了,所以,拿到一篇文章就要问,这是什么样的说明文啊?他分不清楚。这个对象的特点是什么啊?可是,事理性说明文主要不是讲特点啊!这不就对孩子的阅读产生坏的影响了吗?

如果说,在“工具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基本技能的练习,而没有注重人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培养,这是有偏差的话,那么,这种偏差也在于,我们总结的这些语文知识——自然包括阅读方法指导方面的——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几乎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几十年来大学教授讲的那些文章分析方法,未必都是适合中学生的;从国外趸来的那些有关阅读的新理念,也未必适合中国的语言文字的情况。中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指导方法体系,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