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审美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浅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让学生在审美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浅议

范淑英

关键词:语文审美教学;审美情感;审美能力;个性品质

一、新课改下更应注重语文课的审美性教学

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以美育观点审视和处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语文教学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状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力。的确,教育的着眼点是培养和发展人才,发展人的心智、品质。21世纪人才的素质之一就是审美素质。承担此重任的当首推语文。因为语文是生活百科、艺术百科,语文几乎包含了一切艺术的美。语文世界是琳琅满目的美的殿堂,语文课堂应是和谐的、诗意的、审美的。学生应该在美的呼吸中和滋润下学习成长,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气节的人。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李泽厚先生认为,“成于乐”就是通过“乐”的陶冶来造就一个完全的人。因为“乐”正是直接地感染、熏陶、塑造人的情性心灵的。“乐所以成”“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最高的人性成熟,只能在审美结构实现,“审美”是手段又是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和宗旨。它应该是始终回荡于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是语文的灵魂。

但是长期以来美育被淹没在程式化教学和追求升学率的努力之中;教材编写过多地强化政治教育作用,而忽视了语文的文化性、人文性的美感熏陶作用;语文教学内容注意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课文中语言美、人情美、意境美、人格美的感受与领悟;语文教学方法过多地注意了分析解剖,而忽视情感熏陶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东西——灵性。

笔者认为,审美教学已是时代的召唤,在新课堂改革中更应注重,并作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贯穿始终,具体的操作可遵循以下思路。

二、如何把握语文的审美教学

李泽厚先生在美学论著中,把审美形态分为三个阶段,即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借此我们把它引用到语文教学中:

1.悦耳悦目

人首先是靠感官直接感知外界事物的感性人,凡美的事物必先诉诸于人的耳目,使人产生愉悦、快乐、美好的感受。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这一环节就是我们常说的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语文课首先应借助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悦耳悦目,调动起学生的美感,唤醒学生对美的渴望和探求。同时,这种诉诸耳目生理的愉悦也或多或少地渗入想象、理解和情感因素,是陶冶性情、塑造人性、建立新感性的基础和前提。在语文教学中具体为:

①用饱含情感的优美的教学语言,一要准确、鲜明、简洁、生动。高尔基说:“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准确、明晰和生动。”要善于运用艺术化的语言,调动修辞手段,使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让学生如沐春风。二是要有丰富的感情。“感人之心,莫先乎情”,情感一注入语言,便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情感能使想象插上翅膀,趋向理解,化为感知,构成特定的审美状态。所以,“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而要使学生“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已,而后才会“辞发”。所以,教学语言应据课文感情基调分清轻重快慢、抑扬顿挫,使之如一首优美乐曲,或似促膝轻语,舒缓平稳;或像晨曦璀璨,舒畅明丽;或如江河澎湃,粗旷奔放,催人奋进。扣人心弦的语言,使学生沉浸在美的熏染中。三是师生交流要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珍惜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的奇思怪想,大胆提问,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唯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心里敬服教师,师生之间才能形成默契,心神交融,才有愉快的良好的审美心境氛围。

②选用相应的教学软件,将一个个多彩多姿、秀美迷人的画面,配以悦耳的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化静为动,变平面为立体,变抽象为直观,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看到山如翠屏,水如明镜,云海怒涛,帆影点点,听到鸟鸣宛转,泉水淙淙,林间风动,月下虫吟。似能嗅到花香馥郁、泥土芬芳、海风腥咸、山间草香,以至感悟到悲欢离合的人生境遇和苍莽浩渺的宇宙的神秘。

③重视美读。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韩军把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称作美读吟诵。千百年学语文从未离开过此,包括背诵,他说,这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会呼吸。诵,是心与心的撞击共鸣,是以感性的方式进入理性,以感性撞击灵魂,是化别人的血肉为自己的。语文课本是读书课、诵书课、抄书课,而非听书课、做题课。的确,古人学习无不从背诵开始,读、诵、抄是古人学习语文的三种方法,许多大家学者无不以熟背名作经典而传为佳话,许多人通过抄书而成为大家大师,毛泽东语:“学语文非下苦功不可”,这个苦功即“背诵”。美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景,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感的宣泄,那么教师就要因势利导,通过培养学生的美读,使学生在其作品中吸取营养、升华美感。

2.悦心悦意

通过耳目,愉悦走向内在心灵就是悦心悦意,即深入领会、理解、品味课文中的美。悦耳悦目仅仅只是感官的美的享受,而真正进入审美则是从理解开始的。

这就是文章的重点,要求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美点:或感人的艺术形象;或优美独特的景色;或深沉的情感;或意蕴深刻的精妙的词句,或雄壮豪迈,或深沉细腻或意境或哲思等等。通过精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认知,由感官的愉悦走向内在心灵。教师可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对世界的观照和思考,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体验和认识都有作家的影子,充满了人性之美、人情之美。

①可通过介绍时代背景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时代造就英雄,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反应,是社会的缩影。

②可调动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味作品中的情思情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说过:“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这种审美体验,恰恰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审美满足,

③可调动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想象是关键,想象是理解的中介,李泽厚先生认为,在审美欣赏中,对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感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

④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鉴别认知,通过横向的或纵向的比较,拓展延伸同一作家的不同篇目或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或主题进行比较,可以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更宽泛、更深入的感知和理解。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活动。

3.悦神悦志

内化,沉淀和升华,即陶冶情操,感受崇高。在审美的愉悦中,《斑斓春色》、《秋日撷英》优美的景,真挚的情,独特的体验,《人性的善恶》,《性情的愚慧》到《慷慨正气》、《伟岸人格》是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步理解领会文本包含的各种审美要素之后,在心灵上、精神上的一步步升华、沉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神圣的崇高感激荡在胸,启迪和感召自己产生一种大无畏的勇气,一种人生的境界,品质油然而生,即孔子所说的那种至大刚的人格。这就是教育的目的,美育的效果,人的情感、心智、品质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第三中学

邮政编码:73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