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丽红

□高丽红

〔摘要〕没有创新意识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悲哀的。历史也一再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成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笔者现将自己肤浅的认识说出来,以便同仁商榷。教师要以创新理论为先导,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突出“主体参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变教师的“满堂灌”、“透彻分析”为适当指导、稍微点拨,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教学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其“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从而挖掘其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1.1创设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创新。民主的教学氛围、平等的人际关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是营造自由思维氛围的前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以欣赏的态度肯定充满灵性的“离经叛道”。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和期望,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思考、创意中。因此,我努力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保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

1.2运用灵活的教法,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努力把课堂变成一个充满个性意识的情感场,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音乐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1.3培养“质疑”意识,引导学生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人富于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对事物持质疑的态度。疑是创新的起点,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抓住时机进行激疑,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要要求学生读课文。首先,在泛读的基础上循循诱导让学生抓住质疑的关键点:文眼、特殊含义的词句、修辞手法、文章的主要内容、材料的选择、作品的构思、主题等。此处点拨促思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迅速深入课文,体验到质疑成功的快乐。其次,让学生抓住疑难点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疑难点,在读中解疑,这样顺藤摸瓜,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2排除定势———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思维与创造力直接联系,是创造思维的核心,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加强发散思维方面的培养。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思考,以求得大量新颖思维方式结果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强调思维活动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强调多解和求异,一般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

发散思维的创造性表现在它不为常规和教条所束缚,消除思维定势、另辟蹊径,寻求新颖、独特,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与同学、老师、名作家不同的观点,鼓励标新立异。戈登•德莱顿说过:“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创新思维就是对表象的改造和新的艺术加工,追求的是新颖和与众不同。往往受到既定秩序的威胁,会受到抵制。因此,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创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实现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形成多元化,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相对自由”状态,让思维自由驰骋,激发潜能,在发散中得以创新。对学生中出现的奇特想象能及时给予鼓励式诱导,让学生从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保护“闪动着智慧与灵性的创新火花”。

3展开想象———实现思维的动态化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最佳表征。黑格尔曾高度赞扬过想象:“对于艺术家来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获得的表象进行新的组合,这是一种充满着情感的,且具有美感的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联想和想象是智慧的翅膀,运用联想和想象最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般来说,优美的环境、欢快的气氛、很好的情绪能够诱发丰富的想象,超常的联想能够突发灵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诱发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视通万里,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例如,第六册中《陌上桑》一文极写罗敷的美貌,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丽服饰的直接描写,有为她美貌倾倒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侧面描绘,罗敷的相貌到底是什么样子,没有写具体。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时,我鼓励学生凭借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美女形象和现在的审美标准去再造,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丰富罗敷的美貌:有丰盈健美的,有苗条俊秀的;有瓜子脸,有满月脸;有丹凤眼,有杏核眼;有柳叶眉,有一线眉……总之,在学生心目中是自己认为最美好的,这样比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的形象更完美。

作者单位:河北省井陉县小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