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以“出师表”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浅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以“出师表”为例

邓广菊

铜仁学院文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文言文是中学的必学知识,也是学习汉语的必经之路,更是一个学生文学素养的知识来源。语文老师是文言文学习的引路人,在不同时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本文以备受广大文言文爱好者推崇和教材编写组争议的文言文《出师表》为例子,进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分析。指出了教学方法应当结合学生所处学习阶段进行设置,且从教案编写、课堂设置、课后作业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具体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出师表》;教案编写;课堂设置;课后作业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文言文是古代文学作品和文献资料中所使用的精简的书面语言。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教学非常重要,包括古诗词、各大名著里面的小短文,如《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等,是现代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搞好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求老师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还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师生之间共同努力打成学习目标。《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来为人称道,值得学习。本文基于以《出师表》为研究对象,简单分析老师如何应对初中生文言文学习。

1先论出师表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封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施了一系列较为正确的政治、经济措施,使得蜀汉境内人民生活兴旺。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公元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国长安城。临行之前上书刘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文成《出师表》。其中,前《出师表》是初中阶段必学必背的文言文,安排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2再论中学生

中学生在学习《出师表》时大多十四、五岁,意识形态基本形成;已经在初一、二掌握了部分基础文言文知识,有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此时的他们已经开始准备中考,上课该认真的都会认真,甚至平时贪玩的也收敛了认真听讲。这种情况下,老师进行《出师表》的授课,所需教学方法显得与之前初一、初二大不相同,既要做到在思想上抛砖引玉,又要做到在学习上保质保量的速成。

3最后论方法

3.1教案编写——自然饱满

教案是老师上课的基本参考标本,也是老师上课思想的形成参考,更是教学方法的体现,这就是为什么要求老师必须写教案的原因。关于教案的编写,应当尽可能做到内容饱满,丰富多彩。教案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教学计划学时、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描述、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媒体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形成性练习等多个板块。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这就是教学方法的描述。此处,应当具体设置每节课授课的方式方法,如对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课堂上的互动方式;授课的内容,如文章背景、作者介绍;所采用的其他媒介,如多媒体PPT、影片等等。教案的编写,是课堂讲解的基础,应当全方位、多视野、立体化、生动深刻。

3.2课堂讲解——深情演绎

以教案作为参考,以教学大纲为基本目标,进行课堂讲解。课堂讲解对老师要求极为高,要做到深情演绎、让学生印象深刻、主动发问互动、全方位解读文章。深情演绎,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用心和认真,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印象深刻,给学生许多谜,引发学生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课堂互动,这是老师和学生配合的一个过程,也是一定师生情的积淀,有了互动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解读文章,从教案所编写的多个维度进行讲解,给学生一种立体的感觉和认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3.3课后作业——余韵不绝

对于长篇文言文,是不可能一节课上完的,因此需要进行课时设置和课后安排,注意课与课之间的衔接。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使得没有上完的课学生也感觉到余韵不绝。这就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或通过其他手段进行学习,为下节课做准备。大量研究表明,进行课后作业和课堂互动的学生在接受教学时表现出来的接受和学习速度是非常快的,因此课后作业如背景查阅、文字注解、作者介绍、文章大意等的安排,也尤为重要。

3.4《出师表》为例——说教学方法

下面以《出师表》为例,综合上述三个关键点,进行教学方法的解说。由于教学方法是教案的最直接体现,故此处不做多余的解释,直截了当地说课堂教学方法。

在未开课前,先对学生做三国历史背景和作者诸葛亮的预习要求。课堂开始后,首先阅读一遍文章,然后对生字生词进行注音,再读一遍文章。然后通过提问或自荐的方式检查预习情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之后老师总结课文写作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并要求学生作简单的笔记。通过PPT放一段小视频,看看三国后期蜀国的情况和诸葛亮的征伐,调动学生兴趣。接着找学生翻译文章句子,建议一人一句,这样会让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听课。然后老师进行翻译讲解,注意融入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最后进行全文大意的概括和总结,进行作者情怀的描述,多找学生回答。严格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把知识教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必莉.鼓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以《出师表》的教学为例[J].都市家教月刊,2016(8):242-242.

[2]朱宝应.《出师表》应在中学课本中保留[J].语文新圃,2007(12).

[3]xingwen1231.出师表[EB/OL].https://baike.so.com/doc/5350852-5586308,201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