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用语言艺术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如何应用语言艺术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欧会燕

欧会燕河北省武强县马头中学

语言艺术是灵魂,只有在良好的语言艺术的基础上,其他的教学艺术才能得以实施。那么,怎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化学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呢?从实践教学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在学生的学习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学生。

一、初始的鼓动性和讲解的准确性。

上课初始阶段,教师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时,要求教用师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集中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从而发挥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在应用过程中,要力求达到:趣、活、灵、乐、静。语言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经过激情满怀的语言鼓动后,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兴趣最浓,在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应该立即转入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收拢学生的思维,可以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求解问题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所谓“讲解的准确性”,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既要符合化学的原理及规定,还要清楚、确切、合乎逻辑,既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故而,在讲解化学知识时,教师的语言要应到言简意赅,恰如其分,既不滥用语言,又不夸夸其谈。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是由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所决定的。准确地表达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标志。例如,在化学上“烟”和“雾”的本质区别;“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其内涵和外延有所不同,定义的正确描述语言亦不同。此外,在不影响化学概念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语言的准确性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认知能力和可接受能力。

二、提问的启发性和过渡的导向性。

启发式的提问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这就要求化学教师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进行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到提问有启发性,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把握住知识的重难点,善于运用对比、设问等语言修辞方法,并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向学生提出一些精心准备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而找出答案,最终解决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自己习得的,结论也是他自己分析总结出来的。从而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心理上获得满足,进而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在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过渡衔接的时机很多。例如,上课刚开始的导入新课;一个专题内容讲授完毕转入下一个专题的讲述;由讲授环节转入化学实验演示或讨论练习的环节,等等。过渡的方法很多,基本形式是提出问题———表达问题,而载体主要是教师的语言。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巧妙的语言形式过渡到进行新问题的教学上。这里要特别强调教学环节转换的时间性,要保证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急于想知道答案时转入新课题的研究,严禁拖沓,否则既错过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期,又浪费了时间,干扰了正常的教学节奏。

三、变化的机动性和指导的针对性。

变化是指教师调控教学节奏和变换教学信息传输通道的教学行为。变化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技能。所谓变化语言的机动性,是指教师讲课的语言,要跟学生当时的思维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一致。即是说上课时,教师决不能不顾学生的接受情况,一成不变地讲下去,而应根据学生即时反馈的信息,灵活机动地改变词句或叙述结构,使之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教师的教学语言,通常在备课过程中会确定下来,尤其是年轻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要写出较详细的教案或讲稿,或拟出较详细的讲课提纲。但是,由于在备课时教师对学生的情况难免有掌握不够的地方,因而设计的教案中也可能有疏漏之处,有时还可能发生一些意外的情况。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绝不可“刻舟求剑”式地死背设计好的词句,应灵活采取相应的策略,改变语言的内容和方式,来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练习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区别对待,这也就是贯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向全体”就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时,应该面向多数、兼顾两头。个别指导、因材施教,才能为有效的学习和提高素质创造必要条件。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要注意了解学生的个别特征,采取个别化的措施和指导。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对回答不全面,甚至完全错误的学生,要充分肯定积极性和正确的部分,帮助其分析错误的原因,绝不能指责、讽刺,挫伤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恐惧心理。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答,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只有这样,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解决问题后取得成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四、适当的趣味性和比喻的形象性。

上课20~30分钟后,学生的注意力就进入了分散期。从教师的愿望来讲,总希望在一个课时的45分钟内,学生能自始至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但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看,这是不可能的。长时间的高度集中,就会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注意力就会分散。当学生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后,教师要适当地变换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控制教学的节奏。此时,教师可用一些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语言,调节一下课堂气氛,可以讲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名人趣事,甚至说几句笑话,使学生从紧张和乏味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这虽然消耗了一些时间,但却可以使学生得到休息调整,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下一阶段教学中去。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你让儿童稍微活动一会儿,他就能以10倍的注意力来报答你。”为了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寓教于情趣之中,化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一些形象性的语言,来增强讲解的感染力。如高中化学讲“陶瓷工业”时,当讲到我国古代瓷器誉满世界时,有的教师引用了“薄如纸、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磐”来形容当时的烧瓷水平,使学生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并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样可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