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情,激活小学语文课堂质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关注学情,激活小学语文课堂质态

董志鹏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平梁镇中心小学校636020

摘要: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同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相同,但是每个学生可能所理解的不尽相同。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的工作重点。本文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学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把握学情

一、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期望

在中国,从牙牙学语之初,学生就已经开始接触语文了,在还未接受系统化学习的幼儿时代,学生就已经在父母的影响下识得了一些简单的汉字,如“天”“上”“下”等。因而在小学初级教育阶段,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期望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就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趣味性地展开教学。

二、立足教学内容本身,分析学生的“未知”及“须知”点

在语文教学开始前,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相关“未知”知识点,然后根据课本的编辑意图,分析学生需要掌握哪些能力和知识。将“未知”和“须知”有机结合,从而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例如《春夜喜雨》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学情分析,得知学生对文中的某些词语,如“时节”“潜”的意思不太理解,也不明白春雨为什么会“润物”。而教材编辑中本节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能流利、有感情、正确地背诵全文,并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初步了解古诗的寓意,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中心思想。教师如果能将学生的“未知”和教材设定的“须知”巧妙结合,来设计教学进程和环节,并着重关注学生对课文中生字词及人文思想的渗透,则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深入了解学生掌握状况,采取不同措施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对于课文的理解层级也存在差异,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对于课文的掌握状况,从而采取分层导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游山西村》中教学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理解千古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懂得写景只是表象内在隐含的是绝处逢生的喜悦,是对生活的充满希望。而真正教好这一课,除了老师对难点反复强调之外,还需要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根据这些细节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要走到学生之中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选择适合他的方式,进行单独讲解。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的讲解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两首诗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哪个字容易出现错误,怎样将古诗中的名句正确运用于生活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现出自身与众不同的风采。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之能够在以后的自学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高效学习。

四、拓宽渠道,拓展空间,使教学活动更能贴近学生的成长实际

灵活掌握、活学活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要做到这一点,教学中教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教学的精神,首先要改变以知识学习为中心、教学讲析为主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深入思考上动脑筋、想办法,在提高教学生动程度、放大教学效用上下功夫、求实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大力推广以练习为主的教学形式,坚持以素质提升为主导,能力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和谐统一,教师要注重拓宽教学渠道,拓展教学空间,引领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拓宽视野,学会探究,提高能力。教师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一些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合和梳理,并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利用,从而使教学活动更能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满足学生的成长进步需求,让学生在舒展、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情境,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肯定,让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种学习、探究活动,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实践的习惯,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五、评价标准与学情相结合

教师在对学生的考评应该采用平时表现加最终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而且最后是以等级的形式表现,不要用赤裸裸的分数。

例如:平时表现记“甲”等的学生在考试时可以选择性地去考,甚至可以免笔试或只进行口试来得智力或能力等级。平时表现记“乙”等的学生,可以选择基础知识的笔试考试或选择部分发散思维题型、拔高能力题型的口试,来为自己的考试得智力或能力等级。其他平时考评“丙”等的学生,选做一定量的基础知识,除此外,他们还可以选择发散思维题型的口试,来为自己的考试得智力或能力等级。这样,每位学生都可以有可观的成绩分值,起到考评作用,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奋进。

参考文献

[1]陈隆升了解学生,把握现状——了解学生:常识缘何成为难题[J].中学语文教学,2010,(3)。

[2]代云丽怎样做好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1,(8)。

[3]张皓基于学情的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2014,(06)。